聚焦长绒棉:稀缺“长绒”,能否长久繁荣
■李雨,我们的记者
继今年4月完成陆地棉基因组测序后,另一个棉花兄弟的身份代码也被披露。
据媒体报道,由溢达集团、上海科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和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海岛棉花(又称长绒棉)基因组测序项目近日正式完成。相关结果已经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有关官员表示,该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高棉花育种的效率和精度,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棉花种子研究带来新的革命。
这对长绒棉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那么,这种强大的科技支撑能给中国的长绒棉产业带来长期繁荣吗?
沉浮的命运
长绒棉是世界上纤维品质最好的棉花,也是世界高端纺织品和特种纺织品的重要原料。在我国,*是唯一适合种植长绒棉的地区,产量和质量均居世界前列。然而,近年来,*长绒棉的生活并不太平。
在2014年之前,国家的棉花采购和储存政策只包括陆地棉,不包括长绒棉。这严重影响了长绒棉市场,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从2011年到2013年,长绒棉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甚至陆地棉和长绒棉的价格也出现了倒挂。
2014年,国家棉花政策发生变化,长绒棉被被纳入补贴范围。农民们尝到好处后,他们种植的愿望被点燃了。今年,*长绒棉种植面积已大幅增加到近200万亩,几乎是去年的两倍。然而,也有不可预见的情况。今年*的炎热天气导致长绒棉产量急剧下降。
"与陆地棉相比,长绒棉对水、肥、光、温等条件更敏感."*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田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棉花和棉农的命运。“刚刚被唤起的农民种植热情受到了沉重打击。很难估计明年将种植多少长绒棉。"
还有价格因素导致长绒棉种植面积不稳定。与陆地棉相比,长绒棉的需求量要小得多。目前,世界长绒棉产量约为45万吨。"如果种植面积稍微扩大,价格就会急剧下降."田无奈地说道。
科学研究带来了什么
长绒棉的不稳定局面使相关企业如履薄冰。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海岛棉花最大用户之一的溢达集团于2011年10月投资1500万元,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启动了全球首个海岛棉花基因组测序项目。
经过近4年的努力,海岛棉花全基因组的高质量框架图已经完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长绒棉基因组测序小组成员王灵建告诉《中国科学日报》,长绒棉基因组测序成功后,可以从中分析出许多相关的生命信息。例如,为什么它的质量如此好,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如此苛刻?
此外,基因组测序也将对长绒棉育种有很大帮助。“传统育种是基于植物的表型,并不精确到哪个基因控制它。因此,杂交有点盲目。”王灵建说,如果长绒棉的基因组是已知的,所需的基因可以移植到新的品种,从而提高棉花育种的效率和精度。
然而,这项研究并不顺利。
“对长绒棉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非常困难。虽然它与陆地棉基因测序开始的时间差不多,但仍然比后者晚。”王灵建说,这是因为陆地棉在早期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因信息中的许多基因座都是已知的,所以它可以作为标记点来补充相关的基因信息。”
相比之下,长绒棉的遗传背景非常稀少。"没有现成的模板很难组装基因组。"王灵建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增加了遗传基础的研究和分析内容,从而更准确地完成基因组的组装。
仍有许多方法可以扭转局面。
据专家称,基因组信息的确认为长绒棉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一线曙光。然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育种的目标是提高长绒棉的品质、产量、种植范围和抗病性王灵建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基因组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找出特定的基因进行验证,这就需要后续研究工作的不断跟进。
“与陆地棉相比,国家对长绒棉的科技投入还不够。”田说,与陆地棉相比,长绒棉的采摘难度更大,成本更高。"长绒棉的机械收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科研课题."
此外,有必要形成一套独家的长绒棉种植管理技术。田说,现在许多种植技术采用陆地棉的方法,这是增加产量和提高农民积极性的一大障碍。
田认为,长绒棉的未来仍需要多方援助。
"该国的棉花政策必须稳定。"田指出,在支持棉花生产时,要考虑到长绒棉的特殊性,至少长绒棉的政策不能低于陆地棉。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长绒棉的国际认知度,彻底改变“酒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
中国科学新闻(2015-10-15,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