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化视野看我国高等教育
审视社会上有影响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理念有四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一是精英教育理念,它非常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这对我国的高考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人才强国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养与强国的关系。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第四是公平或平等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中的平等机会和平等权利。
■我们的记者莎拉
“教育是民生最重要的东西。”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强教授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全球教育50强”论坛上如是说。
论坛以“改革开放40年与教育理念更新”为主题,汇聚了一线大学的校长、教授、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和智库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共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经验,并借鉴全球教育发展的经验,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未来。以下是一些专家给读者的精彩观点。
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强教授:
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应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概念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指导人们教育活动的概念的总称。任何社会都可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或分裂的教育观念,不同群体的教育观念也可能相互冲突。中国改革开放后,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改变了旧的阶级斗争观念。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素质教育。
审视社会上有影响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发现有四个方面是不可忽视的:第一,精英教育理念非常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的高考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人才强国的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养与强国的关系。三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第四,公平或平等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中的平等机会和平等权利。
教育包括两个核心功能:一是传授知识、价值观和道德,培养和教育人。然而,我国更重视教育的第二种功能,即社会分层中的筛选功能,通过教育将人才输送到不同的专业岗位和社会分层岗位。如何处理教育和筛选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天才教育和公平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洪大勇教授: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教育强国。
建设一个立足于新时代的教育强国,首先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6年,相当于未从小学毕业的水平。到2017年,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年,达到大学一年级的水平。这一水平的迅速提高肯定是教育发展的结果。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1978年毛入学率为1.5%,现在超过48%,预计不久将超过50%。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40年来,中国已授予5000多万个学士学位、800多万个硕士学位和80多万个博士学位。应该说,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支持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和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目前关于教育的舆论还是很多的,因为教育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涉及千家万户,因为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关注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是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力量。
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可以说,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有信心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教育强国。
这是因为我们的穷国组织了大规模的教育。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生2.7亿人,高等教育在校生3700万人。然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我们不发达的经济,我们支持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体系。受过教育的人是免费的或者支付非常低的教育费用,并且通常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我国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支撑着大国崛起和社会进步。我国的教育已经沉浸在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之中,为文明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与一些历史较短的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的传承和文化意义是巨大的。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既具有民生的工具性,又具有文化的价值,要高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塑造功能。
国务院参事、优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主席汤敏:
高职扩招,如何做好事
在NPC会议和CPPCC会议期间,总理的工作报告特别指出,今年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扩大100万人,即去年360万人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是满足工业发展市场需求的主要措施。
以招生为例,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现在实行零门槛,即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要报名就可以入学。尽管如此,一些学校仍然对学生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扩大招生规模?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并不低,但流失率特别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无法满足企业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需求,学生也无法适应企业。许多学校尤其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中国正进入工业和技术革命的新时代,企业对工人技能的需求正在迅速变化。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如何使高职课程与时俱进?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挑战,扩招后这些矛盾更加突出。
如今,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为职业教育服务的专业公司。他们专门通过大量投资和生产开发最新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他们甚至可以设计学生的实践训练,并在毕业后安排工作。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公司。在大规模扩招中,它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扩大招生规模是件好事,但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我们应该鼓励运行良好的高职院校招收更多的学生,让好的钱带动坏的钱。让新的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改革是让企业和行业办职业教育,这样可以让一些薄弱的学校先转型。在高等职业教育扩招的同时,应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让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更好地为中国产业升级和发展服务。
曹卫东,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培养新型体育人才
德、智、体、艺、劳(五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最高追求是真、善、美。这五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整体。例如,个人和集体运动都非常重要。从哲学和社会理论的角度来看,体育是要使个性化和社会化齐头并进。最后,通过这个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不能简化、片面和功利的五种教育中的任何一种。
今天的体育也面临着功利化的危险。
我们应该把体育教育变成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如何解决这个逻辑仍然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所大学注重体育,同时加强人文和科学技术,因为现代体育离不开人文和科学技术。
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主要是高科技竞争。因此,今天的北京体育大学正在向一种新型的体育大学发展,即利用人文科学技术带动体育运动,从而为中国体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王,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智库()主席:
中外教育合作与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包括两个与教育相关的问题——恢复高考和派遣留学生。然而,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
由于中外经济合作的开放,中国已经从一个没有财富500强企业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拥有100多家企业的世界。那么,中外教育的合作能否让更多的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名,就要看开放程度了。未来40年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是中国教育取得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开放更为重要。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国学生输出国,但外国学生在中国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偏低。在中国3000多万大学生中,只有40多万人在中国学习,只有20多万人在攻读学位,这还不到大学生总数的1%。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如英国的10%,美国的近4%,香港和*的10%,*的比例显然太低了。此外,国际教师的数量也很少,不到1%,在世界上相对较低。
同时,中国教育应该“走出去”,在海外办大学。如今,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去,但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还没有走出去。将来,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建立国际学校。中国的国际学校有很大的海外发展前景,特别是沿着“一带一路”路线。我们有大量员工出国,但他们的孩子很难完全接受中国教育。因此,有必要在海外设立国际学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张玉嬿:
在国际教育交流中,
有许多工作要做。
六年前,当我访问中亚时,我去了某个国家的一所大学。校长对中国客人非常热情,感激地指着数百台电脑说它们都是中国*捐赠的。然而,当被问及学生使用的教学软件和课程主要来自哪里时,校长回答说他们主要来自美国。
一些中亚国家利用中国捐赠的电脑学习美国课程,值得思考。
五年前,我参观了伊朗的德黑兰大学。院长说他们使用所有的美国教材和英语版本。我问道,“伊朗和美国彼此敌对。我们如何使用美国教科书?”院长的回答更让我吃惊:“反美是*的事,不是我们的事。”
三年前,当我去以色列交流时,我得知以色列专家对该地区几乎所有*国家的中小学教科书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了解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是如何描述犹太人的。你如何描述以色列?以及如何绘制以色列地图。
两年前,当我和我的代表团访问美国时,我和一位来自美国智库的中国专家进行了交流。当谈到美国对中国的研究时,大多数美国专家都表示了担忧。因为在过去的两年里,选择在*学习的年轻美国人的数量大幅下降,2015年下降了17%,2016年下降了16%。
他们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两个大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两国关系能否实现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两国“了解美国”或“了解中国”的专家学者的数量和质量。留在中国的美国学生数量下降有很多原因。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梳理和探索哪些是美国的原因,哪些与中国有关。为了消除两国之间的误解或误判,实现两国之间的互利共赢,青年学生交流具有一定的基础意义。
丁学良,深圳大学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教授;
世界大学的新趋势:
全球化与本科学科边界的淡化
在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都与全球化有关。
今天,美国最好的大学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至少有一个学期没有在美国学习过。当我们第一次到达美国时,这种趋势并不流行。
我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时候,一个班有40名学生。只要有五六个香港以外的学生,讨论的气氛就会立刻不同,因为不同地方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提问方法。他们对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成长中的社会、国家与世界的关系等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气氛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显然,全球化与许多因素有关。
此外,在过去的20年里,至少在美国最好的大学里,学科之间的划分在本科阶段已经逐渐变得不重要了。我想特别强调,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学科的划分应该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核心问题和挑战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科学报》(2019-05-08,第7版海外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