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际期刊撤稿事件反思:科研诚信是不容触碰的“高压线”

科普小知识2021-12-06 16:58:57
...

最近,由中国作者撰写的107篇论文被从《肿瘤生物学》杂志上撤下,该杂志曾隶属于世界著名学术出版集团springer。尽管作者、第三方组织和期刊方各自的责任尚未明确,但每一起科研失信事件都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这不仅会使科学家的诚信受到质疑,还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为什么科学不端行为更让人无法忍受?它带来了什么危害?这组科学家对这种不良行为采取行动了吗?

科学研究中的不诚实是一个强大的“杀手”

为什么人们更难接受不诚实的科学家?"科学研究是以可信度为基础的,科学家相信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何传奇说:“社会相信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种信任关系是科学建设的基石。"

也正因为如此,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大“杀伤力”在于破坏信任的基石。“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声誉,并将导致国际社会对其科研成果的不信任危机。”清华大学教授罗建斌院士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也说:“如果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诚信和意识形态的偏差,不仅会损害科学家的个人诚信,还会动摇社会对科学家的信任基础,甚至会引发社会对科学本身的信任危机。”

不仅如此,如果学术论文中有一些极其恶劣的行为,如伪造、捏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等。当其他研究者根据这些错误的论文进行研究时,也会导致研究资金、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果这篇论文足够有影响力,它甚至可能阻止相关的科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罗建斌说道。

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伟院士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描述了中国科研发展的全貌。当时,他直言不讳地谈到2015年从国际期刊上撤回了100多篇论文,并分析说,加剧中国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因素可能是“科研团队迅速扩张带来的竞争压力和不恰当的科研评价标准”以评估标准的影响为例:研究人员需要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促使一些人寻求语言写作服务或代表他们撰写论文;定量评估也催生了一种将研究结果分成几部分发布的策略(称为Salami细分)。其他因素包括对动物权利等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逐渐收紧,以及对基因伦理和大数据伦理等伦理规范的研究不足。"

事实上,中国科学界从未放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警惕。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和基金会委员会开展了一系列针对科学界学术不端行为的活动,并取得了成效。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统计,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率从1999年的3.19‰下降到2015年的0.98‰。

杨伟表示,大多数研究机构现在都有相应的程序来处理涉嫌或已证实的学术道德违规行为,比如浙江大学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政策。然而,在项目申请和论文答辩的文本相似性检查中发现的检测率也在下降。

科学家群体需要更负责任

针对最近的取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一再表示,这只是2015年取消的后续措施。取消的原因是“伪造同行评审”,这是评估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就论文而言,“伪造”相当于“不被审查”。因此,取消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确定论文质量是否足以出版”。

伪造同行评审显然是学术不端行为。然而,到目前为止,参与此事的500多位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可能与第三方中介有勾结,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随后的欺诈过程,有些作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名。这些论文是否存在更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如数据造假、实验过程造假等。需要相关机构进一步调查和收集证据。

"这必须引起人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和研究."罗建斌表示,2015年事件后,各单位都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涉,但都是“悄悄”进行的。这一次,他呼吁“对结果进行更多的调查和公开处理,让每个人都能明白,科学研究不能马虎,科学研究诚信的“高压线”不能被触碰。”

(记者詹元)

阅读更多

107篇论文被撤回作者抱怨:保姆卖了孩子

《人民日报》评论撤退:捍卫真理就是捍卫科学生活

107篇论文撤回双方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