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巴布剂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可期
除了口服和注射,有没有可能将药物制成透皮贴剂?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发了一种治疗风湿病、普通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巴布剂。迄今为止,日本每年可以销售33亿张贴纸。在我国,巴布剂行业刚刚起步。
技术门槛高,产品上市少
中国“十三五”计划提出制造高端制剂和透皮吸收产品。
巴布剂为水溶性聚合物贴剂,采用聚合物架桥技术,含水量高,不仅能充分释放药物,还能保证药物的皮肤渗透。一般来说,巴布剂由15-20种成分组成,形成聚合物桥。该技术可以包裹有效成分并在适当的时间释放药物。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11种巴布剂产品。由于工艺不成熟、不稳定、含水量不足、附着力差,市场上成熟的巴布剂很少。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新泰诺药业和北京泰德药业都有真正的巴布剂产品。北京太德采用李三技术,新泰诺采用自主开发的技术。
目前,国内巴布剂剂型大部分来自国外,疼痛缓解市场主要由四家企业占据。中国没有独立开发的技术,主要是由于配方开发的困难。
中药不属于透皮吸收技术领域,但潜力巨大。
和欣泰诺制药董事长龙本伟告诉记者,严格来说,中药膏药不属于透皮吸收技术领域。主要原因是无法分辨中药的哪些成分能渗透皮肤,膏药中的药物如何渗透,渗透的速度有多快。
日本每年使用60亿片药片,都是西药。到目前为止,纯国产贴剂都是中药。
目前,中国每年消耗约50亿片中药贴剂,即目前市场上的橡皮膏和黑膏药。中药贴剂的吸收率不高,还会引起过敏、皮肤刺激、皮疹等不良反应。
龙本伟表示,中国现有的贴片是橡胶膏,这是一种历史传承,但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被淘汰。橡胶膏的基质会引起过敏、更多的膏残留、撕裂痛和发粘。巴布剂的使用舒适性和透气性是无可比拟的,巴布剂技术不会给消费者带来麻烦。无刺激、不拉毛、良好的弹性、附着力和延展性是巴布剂技术的核心技术优势。
龙本伟强调,“严格来说,老中药贴不叫透皮吸收。我认为中药贴剂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它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而且需求量很小。”
巴布剂市场广阔
在中国,患者用药基本上是口服、注射和栓剂。如果口服或注射,很难终止药物治疗。一旦出现副作用,就会引起胃肠刺激。
实验发现,肌肉疼痛和关节痛患者使用巴布剂后关节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表明该巴布剂比口服抗炎镇痛药效果更好。
目前,中国98%以上的患者口服抗炎镇痛药物。在日本,70%的消炎止痛药物是巴布剂。
目前,日本人口超过1.26亿,每年消耗约60亿片巴布剂。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皮肤吸收的产品数量非常少。对于国内的巴布剂,每年有大约50亿片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市场前景广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