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科普

孤独是一种病,得治

科普小知识2021-10-08 17:00:41
...

在各个年龄段,越来越多的人说他们有孤独感问题,而且这种增长趋势非常惊人。没有明确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现象,比如自我忽视。这是怎么回事?

孤独是一种病,得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你没有被社会孤立,你可能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情绪状态。理解大脑在这种状态下的作用对于理解孤独可能造成的伤害非常重要。

喜剧演员罗宾·威廉姆斯在2009年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曾经认为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孤独终老。但事实并非如此。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和一个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死去。”

孤独是一种病,得治

一些研究人员对大量人群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发现无论他们是否真正与社会隔离,只要他们感到与社会隔离,他们就会对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影响。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惊人的效果?

感到与他人隔绝不仅令人不愉快,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当捕食者靠近时,鱼会游到学校中间。远离老鼠群的独居老鼠会经历睡眠中断,慢波睡眠会减少。草原田鼠离开它们的父母,被放在开阔的草原上,它们不会利用周围的环境,而是专注于躲避捕食者。

这些行为都反映出处于社会边缘的生物更加注重自我保护。例如,在群体边缘的鱼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因为它们更容易被单独留下,更容易被捕获。这种观察结果反映了一个更普遍的原则,即当动物感到与社会隔绝时,它们会动员神经、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短期自我保护。但是这些反应是以长期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

孤独影响成年人的神经和行为,使他们焦虑、敌视和不愿接触社会。会使它的睡眠变得断断续续,白天很累;增加血管阻力,改变基因表达和免疫系统;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状恶化;与年龄相关的认知下降和痴呆风险增加。

人们已经尝试了一些方法来缓解孤独,但是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他们都不太成功。对不同方法的事后分析表明,这些方法收效甚微。在研究人员检查的四种不同的干预措施中,谈话疗法的效果最为明显。这种疗法侧重于不恰当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缺乏自我价值认同,没有前景,以及对他人是否值得信任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看法。其他三种干预手段是社会技能培训、社会支持和增加社会接触机会,所有这些都不太有效。

这一发现与这样一种观点是一致的,即社会孤立感将使我们开始自我保护模式——在古代,孤独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攻击,从而留下这样的后遗症——这样的后遗症使我们产生有害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这与现代社会的喧闹和繁荣是不相容的。

目前还没有治疗孤独的药物,尽管动物实验表明这种可能性存在。孤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原文来自newscientist.com,原作者约翰·卡乔波和斯蒂芬妮·卡乔波,蝌蚪君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