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如何同频共振

科普小知识2022-06-01 18:00:04
...

赵霁

熊思东

高陵

石卫东

吴毅青

陈宝山

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然而,高校的发展水平因地区而异,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于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同频共振,我们不妨听听不同大学代表的想法。

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

建议增加西方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经费。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西方大学的支持和投资。特别是今年,教育部在西方大学本科生的平均资助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然而,与此相比,西方大学的研究生总经费无论是增量还是增长都低于国家本科生经费。

这给西方大学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硕士和博士高级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一方面,它限制了西方大学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级硕士和博士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抑制了高级硕士和博士对西部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归根结底,西部大学依靠自己来培养和提供西部地区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级人才。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计算两个账户。

根据目前国家的资助情况,本科学生的平均拨款约为15000元/年,而硕士学生的平均拨款仅为22000元/年。博士生每年的费用约为28000元,只分配3年。然而,从近年来通信、科学、工程和医学等不同学科的博士生毕业情况来看,三年内能够按时毕业的学生分别只占学生总数的21%、59%、35.6%和71.9%。三年后,这些没有按时毕业的学生将不得不依靠大学的补贴。

另一方面,以四川四所部属高校为例,2018年,四所高校毕业生平均有50.2%在西部地区就业,而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级人才留在西部地区的比例接近60%,比西部地区本科生就业率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因此,建议国家在增加西部高校普通学生教育经费后,考虑进一步增加对西部高校普通学生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地方*和社会资源来增加投资。

CPPCC国家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霁:

结合东北振兴战略探索“双一流”建设评估试点

十八大以来,党*、国务院全面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成效显著。正如*总书记所说,新时期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这就要求振兴东北不仅要促进经济,还要促进文化、科技、教育、社会和生态。

同时,作为党*、国务院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由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和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许多技术领域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校企合作创新生产、教学、科研链的薄弱环节。迫切要求大学在重视基础研究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研究的任务。

大学不仅要推进知识创新,瞄准科学前沿,攀登学术高峰,还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全面振兴战略和建设“双一流”战略已经形成了东北地区的政策趋同。如何将两个战略有机结合,提高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东北振兴的能力,打造服务振兴的一流水平,实现高校自身的转型和创新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评价是一根指挥棒,尤其是当它与资源配置相结合时,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目前,各种大学评价在鼓励和引导东北大学为振兴东北服务方面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受一些排名的影响,学术界、社会乃至舆论对高校服务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质疑和困惑,也给高校自身特色的发展和追求卓越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因此,建议国家在东北地区选择一些“双一流”大学,并结合服务东北振兴的战略,对建设成果进行试点评估。通过自我评价与其他评价、国内评价与国外评价、学术专家与行业专家、知识贡献与技术贡献的结合,重点评价“双一流”建设型大学的国际地位、建设效果和发展水平,对科学发展或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贡献,以及对东北振兴战略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建设效果评价试点改革,引导“双一流”建设型大学争创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的一流,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NPC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应该先行。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是*总书记亲自规划、部署和推动的国家战略。2018年7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建设正式启动。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和推进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一体化可以成为其突破口。

与新时期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相比,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制度层面,由于行政区划障碍、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不同,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长期机制和政策环境尚未建立。在组织层面,该区域的高等教育仍处于自发、基于项目和地方合作的阶段,缺乏战略规划和宏观指导。在激励层面上,高等教育的整合仍然是“上热下冷”。基层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应树立一体化教育功能区的理念。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可以借鉴法国的“大学区”理念,即突破现有的省级行政区划,将整个长三角地区视为教育功能区,形成权威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全面协调推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这就要求国家和三省一市拿出更大的勇气和精力,在现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长三角大学区体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应坚持法治,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和省两级,要统筹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意见和协议。建议教育部牵头起草“长三角大学区体系”建设的纲领性规定,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引导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打破现有的制度障碍,重新设计基于平等地位、谋求共同利益的区域高等教育互动合作的制度安排,确保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有章可循。

同时,要重塑和重构地方行政运行的*和机制,解决高等教育一体化面临的一系列综合性、综合性和跨行政性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从地方行政向地方行政的转变。建议尽快成立由国家教育部门和三省一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的“长三角大学区建设委员会”,协调各方利益,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统筹、合理布局和整合,消除阻碍省级高等教育资源流动和共享的行政障碍。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需要建立一个指标体系。高等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一体化目标的真实体现,也是具体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有利于及时监控一体化进程和结果。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建立“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智库”,整合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智库资源,为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提供理论支持。

建议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为指导和参考。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开放度三个维度出发,构建面向世界、引领国家、服务长三角的高等教育一体化指标体系,重点关注学分转换与认可、课程开放、师生流动、科研合作和资源共享。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应加强监管。建议成立由该地区大学、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组成的“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经相关部门授权,与“长三角大学区建设委员会”同设一处,直接参与重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加强监管、监督和协调,形成多层次治理机制。

Xi理工大学NPC代表兼校长高玲:

国家应建立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西部大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陕西省作为东西部的“交汇点”,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同时,陕西省作为高等教育大省,也肩负着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

由于历史发展,陕西省高校分布广泛,层次多,包括部属高校、*部属高校和普通高校。尽管全省财政高等教育支出从2013年的327.8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444.59亿元,但陕西省财政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水平已连续五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陕西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省份。目前陕西正面临着优秀高端人才的严重流失和资金短缺。然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大量创新型高端人才,特别是党*、国务院最近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认为,西部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离不开西部大学。为此,我建议国家应该制定一个“中西部地区高校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该项目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设立“中西部地区大学特色转移专项”。自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以来,许多前*部委和大学已移交给省*管理。转制的大学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他们经常依靠工业为整个国家服务。他们的学科特色和社会服务能力更加显著。他们应该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发展自己的特色。

二是在国家原有综合能力提升规划和基础能力提升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示范工程”,支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探索、改革和示范教育教学信息化手段、环境和资源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第三,针对中西部地区高校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实施“中西部地区高校人才能力提升专项计划”,支持中西部地区高校现有人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为中西部地区高校专业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希望**加大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的投入,推动陕西省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变,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

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南通大学校长石卫东:

长江经济带高校建设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最近,党*、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校,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提供人才支撑。

然而,长江流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环境风险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鉴于部分人对“共同保护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高校应加强对长江经济带战略指导思想的宣传和解读,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刻地把握共同保护长江经济带的时代内涵,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

在我看来,学院和大学可以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智库建设。南通大学成立的“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旨在创建一个在全国长江经济带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积极履行咨询和建议职能,并成功入选“2018中国大学百强智库”。智库应积极承担高层次项目研究,开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和江苏对接战略研究,开展深入学术和决策咨询研究,撰写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相关决策咨询报告,积极开展相关讨论和战略解读。

二是开展技术服务。紧紧围绕建设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江苏省长江南京江海联运港区、全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长江流域内外开放合作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翼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和技术优势,深入满足长江经济带重点节点城市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科技需求

第三是提供人才支持。根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南通发展战略定位,创建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立工业学院,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嵌入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长江经济带发展急需的人才,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吴毅青:

创建熊安大学应探索新的办学模式

今年2月,**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建设熊安大学。创建熊安大学是熊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程。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和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认为,熊安大学的定位应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坐标,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体现国家的重大战略意图,建设立足中国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因此,熊安大学的建设应从四个方面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即探索建立新的治理结构,为公共研究型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模式;借鉴中国科学院科教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在高水平的科研活动中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新区“双一流”大学办学建设;突出国际教育的特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实行了几十年的行政管理模式,至今没有完全改变。学术权力边缘化、空洞化、弱化和行政权力泛化的现象受到广泛批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克服行政管理倾向,取消现行的行政层级和行政管理模式。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同时,加强科教一体化是顺应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一轮改革的重点。熊安大学应进一步完善依托高水平研究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智库。加强独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建设,围绕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国际前沿领域和全球性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机构,为跨学科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平台和组织保障。

此外,实践证明,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办学,不仅可以通过一流大学的品牌影响力吸引高端创新元素,还可以借鉴国外母校先进成熟的办学理念、模式和经验,快速提升办学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现有的九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都位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中外合作创办熊安大学,可以极大地促进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如果主要面向公众,则应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国际合作创新,通过开放促进改革,激活高等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的活力和质量。

NPC代表、广西大学教授陈宝山:

学科评估应在不同地区进行

目前,教育部领导的高校学科评估已成为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指挥棒。许多地方院校甚至出现了学科排名“跟风”的新浪潮。许多学院和大学被学科评价列为“圣旨”。重点学科的选择和学科建设经费的分配都是学科评价排名。此外,一些学院和大学直接取消那些没有列入学科评估名单(低于C级)的研究生学位点。

在我看来,这种思潮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应该予以纠正。同时,目前的学科评价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学科设置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优先。以园艺为例,对北方苹果和南方香蕉的研究是由地域特征决定的。北方和南方两个学派的园艺研究对象是无法比较的,但是评价的性质决定了它们肯定会有排名。如果所有排名A的学科都来自南方,苹果研究将不会进入该国的“一流学科”,这显然不利于该国园艺产业的发展。

那些排名倒数1/3的学科在与其他学科的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因为它们很难“列出”。然而,问题是这些学科往往是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我们学校没有其他学科可以取代,很难从其他省市学校取代它们。

除了学科评估之外,学校之间的比较大多基于所谓的学科数量的A、B和C水平,而不管学科的性质如何。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学科排名是在国家、省(市、区)和学校层面,实际上是与资源分配挂钩的。在这种指导下,学校管理者本能地将学科排名的提高放在首位,并采取非常规手段,如投入大量资金挖人、整合学科、集中资源建设少数学科。

这种做法要么会导致学科臃肿,要么会导致学科体系支离破碎。从长远来看,那些为长期奠定基础和计划的事情将被忽略。每个人都朝着里程碑式的成就前进。谁愿意做难以“冒泡”的事情?

在这方面,我建议该国应按照分类和区域进行主题评估。例如,农学和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学科的性质分为东、西、北和南几个区域,并分别进行评估。在评估中,应更重视相关学科为地方发展服务的不可替代性、能力和成就。

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入学科群的概念,即在评价一门学科时,我们应该考察与其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例如,在评估作物学科时,应调查农业环境和资源学科以及植物保护学科,以确保学科群体的平衡发展。

此外,学科评估部门在提出具体学科时,应明确指出学科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和贡献,明确提出是否支持建设和支持程度的意见,以指导学校正确使用评估结果。

本稿由本刊记者陈彬、文才飞、袁一学、王志康、高长安编辑。

郭刚制版

《中国科学日报》(2019-013第5版《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