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医械市场:诊断与治疗缘何“两重天”

科普小知识2021-07-23 21:58:22
...

医械市场:诊断与治疗缘何“两重天”

姜志海地图学

这是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该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宁愿生产诊断产品,也不愿涉足治疗产品。投资者对医疗产品制造商更加谨慎。

■张清丹,本报见习记者,郭爽

在医疗器械领域国家政策频繁的背景下,这个备受期待的市场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国内医疗器械领域存在“跛脚”失衡现象,这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说,生产诊断产品的企业比生产治疗产品的企业多得多,这直接导致了诊断产品投资的更大份额。例如,目前,中国在监测、超声、心电图等诊断产品领域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

“这是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普遍现象:该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宁愿生产诊断产品,也不愿涉足治疗产品。投资者对医疗产品制造商更加谨慎。中兴和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刘明宇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表示。

片面诊断

目前,医院中的医疗设备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诊断类别包括普通成像类别(x光机、CT、磁共振、b超等)。),分析仪器(血细胞、生化、免疫分析仪器等。),电生理类别(心电图仪、脑电图仪等。)。治疗类别包括激光治疗机、麻醉机、呼吸机、放疗机等。

据统计,中国70%以上的上市医疗器械是诊断产品,如深圳美瑞、东软医疗、江苏于越、高伟集团、安科生物、迪安诊断、理邦仪器等。其中,深圳美瑞、山东高伟等大型企业已经可以与外国品牌竞争。

然而,国内上市的治疗产品企业相对较少,只有乐普医疗、珠海何家、山东新华医疗等。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国的大型治疗设备主要从美国和德国进口。例如,几乎所有的大型放射治疗设备都是由瓦里安和瑞典美达的产品制成的。

“对于那些想进入医疗器械领域的人,如果他们不熟悉这个行业,我通常建议他们如果能做筛查就不要做诊断课,如果能做诊断课就不要做治疗课。”刘明宇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的发展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原因是诊断产品比治疗产品更容易起步,投资回报也更快。

为什么它“蹩脚”

那么,为什么治疗产品不总是有效呢?

“这主要是因为治疗产品的注册期相对较长,产品上市后责任更大。”刘明宇认为,一旦治疗产品的营销出现问题,将会涉及很多方面,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相反,诊断产品是不同的。作为判断病因的辅助工具,如超声波、监护仪、心电图、x光等。,单一方法不能完全诊断疾病,如肿瘤诊断,必须结合病理分析才能最终诊断。因此,诊断产品的风险相对较小,注册也更容易。

“此外,治疗性投资者的回报期相对较长。例如,一些国外治疗产品研发机构10年来没有取得成果,而大多数国内投资者显然不愿意在治疗产品上花这么长时间。”刘明宇说。

此外,根据记者的调查和采访,医院对诊断设备的需求较大,对治疗设备的需求相对较小且较高。

“医院将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几乎所有医院都配置了治疗设备。”康菲石油集团采购部经理马彦斌认为,一般来说,患者在去医院时需要诊断设备对病情进行全面诊断和筛查。在治疗方面,主要使用药物。当然,也有一些疾病需要治疗设备的帮助,如肾病患者需要透析机,心脏病患者需要支架,肿瘤患者需要伽玛刀等。

此外,刘明宇认为,额外成本问题也是中国医疗产品“萎缩”的原因。

“治疗产品类似于药物。除了产品本身,他们对市场推广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通常需要投资来教育和培训客户如何操作和使用它们。”刘明宇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比喻:“这就像‘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套至少要花费几千万元。在“上岗”之前,需要为用户提供长期培训服务,“买车前要有驾照”,这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中国医用材料协会医疗器械分会秘书长陈红燕也告诉记者,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高度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存在“国外研究、国内模仿”的问题。然而,治疗产品的技术门槛很高,以国内许多企业现有的资金和人力水平很难达到。

《两条腿走路》

鉴于国内医疗器械领域诊疗类医疗器械发展不平衡,如何合理规划*设计?

中信建设投资经济咨询与研究部主任周瑞指出,医疗器械企业要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向市场提供高科技产品,实现整个医疗器械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医疗器械确实需要加强它们的创新能力,但创新不能盲目。这是一个分阶段的过程,随着水的流动,在水成熟之前慢慢积累条件。”刘明宇说,不能片面地谈论创新。这需要商业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只有“两条腿走路”,我们才能走得稳而远。

刘明宇还建议:“*必须投入更多资金支持早期项目,因为早期治疗项目的研发需要很长时间,指望商业投资是不现实的。*加大支持力度,将促进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品牌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例如,以色列只有大约800万人口,该国有750家生命科学产业公司,其中一半以上从事医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拥有先进的诊断和治疗医疗设备产业。然而,由于该国自身市场规模较小,它只能依靠出口技术来维持其发展,从而促进该国强大的创新能力。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大型治疗企业已经收购了以色列从事该领域研究和开发的小型企业。

“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形成自己的产权,然后进行推广。大多数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只注重品牌和市场,而小型企业则注重创新,这是一种更好的社会分工。因此,我们的大企业也开始整合全球资源,在国际上收购独立的R&D小企业。”刘明宇说。

“我相信,在未来的医疗事业发展中,医疗器械的道路不会很艰难,中国一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实现诊疗产品的均衡发展。”马彦斌说。

《中国科学报》(第七版医疗设备,2014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