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外科学家发现最奇特超新星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08:22:07
...

几天前,英国杂志《自然》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名为“一次独特的富氢爆炸,由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的持续能量爆炸引起”。结果报道了一个奇怪的超新星,对现有的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论以及超新星爆炸机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国际合作小组共同完成的。中国队由清华大学汪小峰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张等率领。参与其中。在超新星的观测和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2.16米望远镜贡献了前两个光谱,兴隆观测基地的80厘米梯恩梯望远镜贡献了多色测光数据,在这一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月,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2.16米光学望远镜观测到了迄今为止最猛烈、最奇怪的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后,望远镜首次证明它是一颗富含氢的核坍缩超新星。奇怪的是,与只有一个能量峰值的普通超新星不同,这颗超新星在发现后的近600天内连续释放了五次大规模能量,总爆发能量是普通超新星的100倍。

研究人员用历史图像分析了超新星的位置。结果表明,这颗超新星甚至可能在1954年产生了一次非常猛烈的爆炸。几次能量峰值爆发表明,超新星可能起源于一颗质量为太阳95-130倍的超大质量恒星的不稳定脉动爆发,但该模型无法解释超新星的光谱观测特征,如持久的富氢特征。

自2011年以来,汪小峰团队一直使用2.16米望远镜系统获取各种超新星的光谱数据。它已经确定了近100个新爆炸超新星的光谱类型,并积累了近700个超新星光谱数据。研究人员希望这些光谱数据,结合80厘米望远镜的光度数据,能够为理解各种超新星、前驱星和恒星的演化物理提供重要的限制。据透露,这些数据将在1~2年内发布,预计将对超新星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据了解,2.16米望远镜是我国研制的两米光学望远镜。它于1989年投入使用,并在其早期运行中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近年来,通过天文观测人员和兴隆观测基地运行团队的不懈努力,2.16米光学望远镜的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成功。最近,为了提高望远镜的观测效率和数据质量,2.16米望远镜时间分配委员会组织了重点课题的评选,并为超新星等突发性天文现象设立了每天两小时的机会源观测时间。龙观测基地的部署完成了基地内外6台望远镜的集中控制,有效提高了各望远镜的协同观测能力,提高了观测质量和效率,在机会源观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