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两院院士顾诵芬:矢志报国重担当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0:08:16
...

本报记者顾人民日报(04版,2017年5月07日)

两院院士顾诵芬:矢志报国重担当

北京朝阳区北苑2号院有一栋两层的办公楼,它是中国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所在地。80多岁的顾诵芬(上图)。新华社记者李欣)每天8点准时出现在这里。他一生都在航空业工作,他的热情没有减弱。

顾诵芬,1930年出生,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和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曾担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副院长、主任兼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航空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顾诵芬是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先驱。他是歼-8的副总设计师和歼-82的总设计师。他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间可以追溯到1937年7月28日,当时日本轰炸了第29军营。住在附近的顾诵芬看到轰炸机在头顶飞过,仍然记得:“大火和浓烟似乎近在咫尺,窗户被冲击波震碎,人们惊慌失措……”

"这个国家不够强大,无法生存。"从那一刻起,顾诵芬决心投身航空事业。

歼-1的气动布局是由自行车设计的。

1951年8月,顾诵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并来到新成立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五年后,航空工业局在新中国沈阳成立了第一个飞机设计办公室。当时收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设计一架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设计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2岁,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不到30%。在领导徐顺寿、黄的支持下,承担了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任务。

顾诵芬在大学里只听说过一些螺旋桨飞机设计的基础课程,他不得不回到北京去查阅资料,从零开始学习。“那时,当北航还在建校期间,图书馆白天供学生使用,晚上我只能借自行车去。”顾诵芬回忆道。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甚至需要用硫酸纸把照片画下来,然后自己“影印”下来。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顾诵芬整理和总结了当时收集的资料,最终形成了一套可用于气动设计计算的方法。翼型和翼身组合类型的选择和计算、进气道参数的确定以及总体设计所需数据的计算均已成功完成。利用当时唯一一个从未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风洞,歼-1的气动设计逐渐成熟。

1958年7月26日,歼-1在沈阳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飞行。“从指挥所升起的绿色信号弹不仅是释放J-1的信号,也是我们首次评估航空设计团队的成果的信号,也是我们在祖国开始航空设计事业的信号。”顾诵芬说。此后,顾诵芬成功完成了第一架飞机(后改为第六架)的气动设计任务,并建立了自己的气动设计方法。

歼-8的振动问题在空中得到了解决。

1964年10月,歼-8飞机开始研制。顾诵芬坚信有必要自己设计它。鼻子进气还是侧面进气?你选择哪种雷达?如何解决方向稳定性和纵向稳定性的问题?顾诵芬带领团队逐一克服设计过程中的困难。在主编编辑的《飞机总体设计》一书中,他写道,“飞机设计是一个迭代和逐次逼近的过程”,“在每个开发阶段,设计工作需要反复协商和协调各种矛盾,以满足设计要求。”经过努力,1965年7月5日,歼-8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飞行。

第一次飞行的成功只是开始。J-8在跨音速时有强烈的振动。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顾诵芬大胆地提出通过观察尾罩上的发际线的扰动来找出机身后侧气流的分离位置。“没有带望远镜头的照相机。甚至羊毛也是由票供应的。我们已经想出了一个办法,找到一张买羊毛的票。”顾诵芬回忆道。

当时,年近50、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决定躲着家人,带着歼-6在空中跟随歼-8飞行,观察并拍摄飞行流线图。为了观察清楚,当两架飞机编队飞行时,歼-6要求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这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都是一次冒险。顾诵芬详细记录了这一扰动,仔细检查了飞行后发际线的损伤,最后提出对尾翼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改动,从而彻底消除了这个问题。

1985年11月,歼-8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顾诵芬在获胜者名单中名列第一。后来,顾诵芬主持了J-8II的设计,并于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国家发展大型飞机的决策提供建议。

2001年6月,在王大珩、石长旭、顾诵芬的倡议下,中国科学院技术处和中国工程院机械运输处成立了中国大型运输机发展战略研究组,主要由院士组成,并吸收了业内、外专家。尽管年事已高,顾诵芬还是亲自拜访了空军,并前往上海和Xi进行研究。

2002年6月,完成了题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思路”的咨询报告。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设立大型飞机发展重大科技项目,同意成立大型飞机股份公司。顾诵芬提案的核心内容被吸收到国家决策中。

在顾诵芬的指导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一集团公司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ARJ21飞机的多项重要技术决策。他带领专家组对开发工作和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重要的咨询建议。

离开科研设计的第一线岗位后,顾诵芬仍在跟踪研究航空科学和尖端技术。“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读一些书,推荐给相关的同志,有时翻译一些材料给年轻人尽可能多的帮助。”

自1999年以来,顾诵芬开展了涉及通用航空、大型飞机、轰炸机、高超音速飞机、无人驾驶飞行器、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和外贸飞机的研究,形成了几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在他的建议和领导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首先,想想这个国家”——他最初的想法简单明了;“走一条新路,不要做梦,多读点书”——他的“诀窍”并不深刻;顾诵芬用行动解释了“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阅读更多

顾诵芬:一流实现航空服务国家的梦想

顾诵芬:成功的君烈一戈清芬

顾诵芬院士:中国“大飞机”已进入详细设计阶段

顾诵芬院士:中国有望在2016年建造先进的国产大型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