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构建学校及学科的科学布局:双一流有了实施路径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6:30:18
...

本报记者赵先娜,《人民日报》(第17版,2017年2月16日)

●引导和支持实力雄厚的高校进行合理定位、差异化发展。

●建立高校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彻底打破现状固化。

●构建强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需要内外双方共同努力。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备受推崇的“双级”评选和实施方案终于尘埃落定。从那以后,我国的大学和大学的所有学科都有了具体的行动方向和操作程序,整个实施过程也将有章可循。

更重要的是,许多学者认为,在实施措施中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选择、评价和动态管理的界定,不仅会促进每所大学和每门学科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大学构建更加科学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更加健康的整体“生态圈”。

构建科学的学校和学科布局,实现“各有其美,各有其美”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因缺乏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同质化而受到批评。许多地方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大学。甚至许多学科特色明显的高校也愿意放弃自己的学科特色,转而选择综合性大学进行升级。学校的规模似乎很大,但已经失去了它的特色和发展优势。

早些时候,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一次采访中指出,目前,大学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向研究型综合大学靠拢。一方面,大学管理者有追求“高而尖”、“大而全”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一旦高校被正式或私下称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或“中等管理院校”和“下属院校”,它们将在一段时间内固化,并将主要利用这一身份获取资源。这种按身份分配资源的制度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盲目追求研究性、综合性和总量性的倾向。

在《实施办法》中,记者看到总的原则明确指出:“加强统筹规划,坚持最好帮助、特殊帮助、新帮助的原则,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种布局建设大学,引导和支持实力雄厚的大学做出合理定位,树立特色,差异化发展, 努力形成支持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明确合理定位、树立特色、差异化发展的要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实施办法》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百余个学科建设,努力建设学科领域的高峰。”一方面,“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相关学科建设”。同时,“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的学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一些学者将此解读为从学科角度对中国高校整体学科结构的战略部署。一方面,鼓励一批基础好的学科继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鼓励一批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新学科,更好地支持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迫切需要。

对此,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表示:“我们不仅要继续支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还要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学科是动态发展的,其发展模式需要动态调整。学科的发展也是相互关联的。许多学科在交叉整合过程中不断发展。每个学科也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不能脱离其他学科独立发展。否则,它将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

[记者评论]

放眼世界,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往往是跨学科的,最受欢迎的学科方向也是交叉和交叉的。未来,如果中国高校的发展继续坚持同样的规则,只在自己的学科圈子,将很难产生真正的突破和原创的结果。因此,这种布局有着深远的意义。

打破凝固状态,让“一池水”真正活下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总体布局还不够。一些地区拥有相对集中的高质量高等教育资源,而另一些地区相对稀缺。对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分析说:“在教育部直属的75所院校中,北京有20多所,上海有8所。这些学校基本上是“211工程”或“985工程”大学。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仍有一些省份甚至没有下属学院,包括一些人口众多的省份,如户籍人口近1亿的河南省,以及人口众多的河北、江西等省份。”

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大学相对固化的地位和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有关,最终导致优胜劣汰。

这种情况将来会被打破。根据《实施办法》,高校建设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彻底打破现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建设过程中存在重大问题、不再符合建设条件、经警告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和建设学科,将调整建设范围。根据最终评估结果等情况,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与此同时,很明显,*和地方高校有相同的标准和待遇,开放竞争和鼓励竞争。在充分利用国内外第三方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对高校的多目标评价。

许多学者同意这一点。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在分析中指出,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至关重要,“双一流”建设要建立“上下动态调整”机制。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进行中期绩效评价,加大对建设效果好的高校的支持力度,对建设范围消除后才能达到建设目标和水平的高校给予预警和减少支持,5年后根据评价结果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这种绩效评估是相对科学的。

[记者评论]

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绩效导向。只有真正以绩效为导向,才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活力。大学有相似的特征。只有打破现状,学校才能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注重质量和特色,真正实现内涵发展。当然,只有这样,潜在的薄弱学校和薄弱学科才能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曙光。

构建健康的“生态圈”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需要高校从内部努力。

构建强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不能只靠一个方面,还需要内外两方面的力量。

根据苏明的分析,一方面,在学校之外,*需要“放权让利”,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以解决“放权让利”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高校有必要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以解决“用权不当”的问题。通过*和高校共同努力,同时。

作为回应,《实施办法》再次强化了大学应以育人为本的重要思想。要求高校在制定建设规划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通过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绩效评估中,强调根据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特点等中期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加大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建设效果好的高校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实施办法》也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要求高校结合综合改革方案,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协调高校整体建设和学科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打破*机制壁垒,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说起来不难,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实践过程中还需要面对许多挑战。“中国的大学目前正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发展形势,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林建华分析道。要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只有按照办学规律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学科布局和管理框架的调整,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人事制度,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激发每个机构和每个人的创造潜力,真正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生和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记者评论]

构建健康的高校生态圈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内部发挥力量。想象一下,中国未来的许多大学,无论其规模大小、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深深扎根于中国,具有明确的发展理念和定位、鲜明的学科特色以及与其他世界级大学平等交流和竞争的能力。届时,我们将满怀信心地说,中国的大学确实拥有世界级的标准和大胆的设想。

阅读更多

“双一流”:前进之路

高校财务管理如何适应双一流

双师型建设蓝图出炉:老牌名校独领风骚

教育部:动员一切力量参与“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