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
四分之三是学生,其余四分之一的工作人员中只有四分之一有副高级职称,换句话说,每16名科学研究人员中只有一人有副高级职称。
这些数据来自中国持续多年的海洋调查航行。
一直活跃在研究前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1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数据没有充分反映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人员的实际情况。但是,从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确实有相当高比例的涉海学术带头人离开了工作的第一线。
"如果学生们去,我就不去。"
谈到海洋科学研究,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艰苦——更不用说晕船了,工作取决于天气,而且长时间出海更难照顾家人。
记者和同事们多次出海,发现在我国海洋调查第一线工作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研究生院学习或工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
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铁刚告诉记者,许多学术领袖仍在引领海洋之路。他认为,上述情况与整个科技领域人才的年龄结构有关。他的单位在60岁后占不到10%,70岁后约占20%,80岁后约占40%。从这个角度来看,70后、80后甚至90后成为出海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偶然的。
然而,在王看来,这是学术带头人出海“不可或缺的一课”。“在国外,学术带头人肯定会和学生一起出海,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尤其是当项目刚刚开始的时候。然而,一个重要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曾经对我说:“如果学生去,我就不去。王认为,在“荒诞”逻辑的背后,是自然科学家面对自然的兴趣和勇气的下降每个人都喜欢面对大楼里的电脑,并且习惯穿着白大褂呆在实验室里。这是硬件升级后出现的新问题。"
学术带头人应该是这次航行的“灵魂”
“人们在前线的感受是不同的。”刘芸(化名)不怕提起他的“教训”:他以前没有出过国,被派去执行任务的学生也缺乏海上调查的经验。在该项目正式启动的那年春天,刘芸第一次随船前往南海,却发现在办公室与学生讨论的船上采样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在船上第一次取样后,他决定采用更合理的取样程序来保证样品的质量。
显然,作为任务执行者,学生不能当场独立做出这样的决定。
从李铁刚的观点来看,学术领袖不仅应该提供具体的经验,而且应该是航行的“灵魂”。如果有新的情况,他们可以及时调整航行计划。
李铁刚亲自鼓励更多的学术领袖出海,已经尝到了好处。在2003年的西太平洋航行中,他意外地发现了硅藻席沉积物。如果当时他不在船上,别人可能只会把他当作普通的泥巴看待。在最近结束的“向阳红01”全球海洋综合考察中,他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和冷泉共存。"这两个不同来源的样品相距仅200米左右,而且地质结构相同。"李铁刚说,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现象,飞行段放弃了其他预设的任务目标。
王说,当一群“大人物”当场集中讨论某个话题时,不同的学科也互相启发,于是他结交了一群海上朋友。
“我认为海洋科技工作者不必一直出海。然而,这里有典型的区域地球科学和宏观生物学研究,而且对出海有强烈的需求。”
王告诉记者,他亲手杀死了一篇关于古生物学的论文。在他看来,作者更像是一个“算命师”:他不做前线工作,但喜欢根据现有数据玩数学游戏,得出荒谬的结论。然而,发表这样的文章可能并不困难,因为它们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
“这是极其误导的。”在王看来,长期把学术带头人从现场分离出来,等于切断了探索自然的“源头”,甚至“培植”了不想解决科学问题的学术骗子。
我们不能认为航海是“浪费时间”
"要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必须与海洋有密切的联系."在李铁刚看来,只要身体允许,每年出海一到两个月是很自然的。他分析说,之所以出现上述“异常”现象,是因为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能够发表文章就代表优秀,能够争夺资源就能取得更大的发展。自然,一些学术领袖不会出海“浪费时间”。
一名大学海事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目前的评估取向下,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少吃苦,多写一些别人的样本和数据,多做一些突出个人成就的工作,比如申请项目和发表论文。
王也承认,有些人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科学本身,而有些人并不真正喜欢科学,只是把科学当作一块踏脚石和踏脚石,更喜欢科学带来的其他东西。“我希望有更多的前者。”
“当前航行缺乏对科学目标的关注,这也可能是学术领袖不愿出海的原因之一。”许多受访者表示,为了避免航次组织中的低层次重复,应强调以科学需求为导向,提高航行效率。有些航行是以照顾所有科学家为基础的。它们涵盖了所有方面。科学问题相当广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航海对学术领袖的吸引力。
专家意见
每16名研究人员中,只有一人拥有副高级职称。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中国涉海学科带头人出海的实际情况。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学术领袖坚持要出海,许多海洋科学研究人员正在默默无闻地做出贡献。然而,这类数据也提醒我们,不仅是海洋领域的科学家,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营养,深入自然,认识自然。只有这样,这样的研究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只有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愿望,才能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真正的知识。科学家致力于探索和认识真实的自然和未知的世界,包括实践和理论。科学家的真正本性是亲近自然,加入到前沿。一些科学家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也是令人钦佩的科学精神。
(评论员:李铁刚,国家海洋局海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