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百年回望“赛先生”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20:00:30
...

在1919年,“赛先生”和“德先生”被《新青年》称为“五四”的旗帜。一百年来,“赛先生”已成为推动中国转型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回顾风云变幻,我们对中国科学进步背后的不可阻挡的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钦佩我们的前辈们为后代铺平道路的勇气和远见。

“赛先生”唤起一代又一代青年

“一百年前,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中国爆发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4月30日,**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主义、进步、*、科学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五四精神”

数学家和科普专家王嵎生说,在五四运动前夕,1919年1月15日,被*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在他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一期上提出“赛先生”和“德先生”,并说,“我们相信只有这两位先生才能治愈*、道德和学术思想的一切黑暗”,从而举起了*和科学的旗帜。

作为这场运动的总代表,“赛先生”冲击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统治,打破了教条和迷信的桎梏,极大地解放了青年人的生命力。

王嵎生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科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有许多译本。西方科学一直被称为“格致”。“科学”一词基本上是在1919年,只有在陈独秀的上述段落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才知道它。

赛先生的到来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四个主题”: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王嵎生说。

早在清末,有识之士就特别提倡科学知识和方法。五四运动走得更远,点燃了科学思想和精神的火炬。

王嵎生说,五四运动以后,有许多人为“四股*”而奋斗,取得了成功。詹天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且还是一个爱国者和思想家。他们不顾困难愿意为科学和国家献身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家危机起了带头作用,但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有许多杰出的学者说他们刚刚继承了赛先生的精神,并把它传给了下一代年轻人。

王嵎生记得*在1956年提出“走向科学”。那时,当他在高中的时候,他用他的大脑画了一个“科学数字”机器的草图。那是一辆大卡车,前后两张嘴,吃着泥土、石头和木头,拉着高楼。他想利用科学的力量来“保护世界上的穷人和所有快乐的人”。

当时的模型是科学家唐的。唐·樊菲用自己的眼睛做了实验,并于1955年发现了沙眼病原体。说,“赛先生”激励他走上科学的道路。

"直到今天,我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因为我尊重赛先生的教学."说:“我现在76岁了,还在搞科普,还想为赛先生服务。我想我会永远追随赛先生,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英雄

我们认为科学的重要性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是“赛先生”努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系副教授罗兴博说:“当科学进入中国时,许多排外的保守主义者反对它,过了很长时间公众才接受它。一百年前,普通人不认为科学与他们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幸运的是,一群精英知识分子看到了科学的巨大价值。今天,“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1919年,“赛先生”开始受到中国人的尊敬,这与清末教育革命有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科学教授、历史学家王说:“中国在1904年开办了一所新学校,并在1905年废除了科举。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04年后接受新教育的年轻人拥有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并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十多年后,他们长大了,面对毫无生气的局面,开始大声疾呼,以便找到出路。”

19世纪末,中国媒体已经宣传了科学。梁启超和其他改革家已经开始在他们的文章中赞美科学。晚清时期,科学教科书在全国印刷发行,传播新知识。中国科学学会成立于1915年。同年出版了《科学》杂志,致力于在中国传播新知识。

王说,中国科学学会的教授是“赛先生”的主要支持者。他们大多是在美国和欧洲学习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与世界级的科学家合作过。与晚清只能从书本上感受科学的徐寿集团相比,新一代更清楚科学是什么。

罗星波指出,特别是1909年以来在美国留学的耿宽学生,他们基本上已经学习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回国后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青年》开头还是竖排的;科学是横向的。”罗星波说,新的科学学派可以看到。

1917年,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翻译了一篇欧洲演讲,他说:“中国长期被保守主义统治。进展缓慢不足为奇。当务之急是在取得进步之前普及科学精神。”任鸿隽认为,“他的话是针对我们同胞的问题症结,给他们开了药。”这可以称为“赛先生”的前身。

陈独秀充满激情的文章,对于使“赛先生”从精英研究走向大众具有最大的意义。此外,陈独秀指出,科学可以解决精神问题,这有利于消除中国过去的迷信和神学无知。它也为中国人民对科学的钦佩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比今天的文章更美丽,更富有青春活力。”王说:“年轻人的热情首先是因为他们学习所有的新事物,很难忍受旧的东西。第二,在进化论的影响下,他们相信只有通过努力才能生存,他们都试图发出最强的声音。”

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

“科学与国家的兴衰、贫困和虚弱有关”的观点出现在改革运动中,当时国家的生存成了一个问题。陈独秀并没有“孤军奋战”。王说,任鸿隽、、蔡元培的科学观都是归纳的“科学就是力量”。这一代学者接受了19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认为科学对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没有真正的现代大学。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科学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迅速吸收了西方科学研究体系的优势,催生了一批具有独立学术知识的大学和机构。“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才建立起与工业相结合的现代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中国将很快引入它。没有五四运动,很难说会有这样的进步。”王对说道。

1937年的抗日战争中断了科学进程。虽然也有像茅以升和西南联大的传说这样的科学家,但中国的科学普遍比较薄弱。幸运的是,许多人才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国留学,为中国的“两颗炸弹一颗星”事业奠定了基础。

王说,1949年以来,*高度重视科学。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体系在十年内建立起来,分为“五支军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工业、地方*和国防。在民国时期,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投资、教育规模和科研人员的数量是无与伦比的。最初,经过20年的发展,*研究院只有14个研究所。大型研究所里有几百人,其中许多人只有十几个。*成立后,只有一个空间系统,即数百个研究所和数百个工厂。中国科学院有100多个研究所。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成果,如“两弹一星”、合成胰岛素、青蒿素和华陈景润的数学著作。

王说,1978年的科学大会减轻了科学家的政治负担。中国的科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当时,领导层普遍学习科学和工程,对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确定,国家创新体系于1998年建立。科研投资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过去的20年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来说是最稳定和最好的。科研条件好,师生待遇都很好。有些组织的资金接近甚至超过国际一流水平。因此,这些年来取得了更多成就。”王对说道。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在加速,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在4月30日的讲话中说,今天的青年应该“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用真正的才能和学识为人民服务,通过创新和创造为国家做出贡献”。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科学的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科学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普及工作自上而下推进,组织效率相对较高。然而,我们仍然缺乏科学精神和文化。”

王认为,随着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科研*改革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这项事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科技成就甚至更大,但还不够。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一定要继续高呼“赛先生”的口号王嵎生说:“要解决钱学森的问题,需要培养一大批科学大师。这是我们今天继承五四精神的最大希望。我们也将在赛先生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