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学天文学有前途
记者孙蕾通讯员冯纪强文/照片
昨天下午,杭州图书馆科技分馆迎来了55岁的天体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湘平。他主要从事宇宙学研究,包括宇宙中的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团动力学和宇宙再电离探测。这一次在杭州,吴院士的演讲题目非常宏大:“宇宙命运的不确定性”
从表面上看,吴院士是在讨论宇宙的命运,但最终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地球的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当人类不得不从太空移民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技术?
宇宙不确定的命运也是人类的命运。
“你肯定不能把足够的食物带进太空。你必须建立一个可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第一步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美国十多年前就开始这样做了。一个富人赞助了1亿美元让8名科学家在沙漠中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最终,它失败了。因为这些材料,二氧化碳不能100%分解,最终氧气越来越少。”
吴院士透露,美国人并没有放弃,现在他们在夏威夷有了一个系统,“六个人被关在里面,这次主要是针对太空中人的心理和生理进化。”
从事天体物理研究几十年的叶,是否也像《三体》中的叶一样,接收到了来自其他太空文明的信号?“没有。”吴院士很快补充道:“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再过10到20年,人类将能够探测到其他文明的信号——当然,前提是有任何其他文明。”
年轻人在天文学方面前途光明。
与国内科幻小说市场相比,中国的天体物理学发展迅速。吴院士透露,目前中国约有60名青年科学家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这个年轻的类别指的是三五十岁的年轻庄科学家。他们大多数都有留学背景,他们的科研实力是世界第一步。”
就连天文系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也越来越呈现出国内高校百花齐放的趋势: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都在竞相设立天文系。
吴院士说,学天文学的人有很多出路,不一定要当科学家。“天文学是一个大锅,这个锅包含许多先进的基础专业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数学、物理,因为,从事天文学研究,你必须有很高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以前,学生特别擅长数学建模。毕业后,他去日本东京做股票建模,赚了很多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