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大:服务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一流矿业学科
我们的记者廖洋通讯员辛永华
“积极与“一带一路”项目对接,将山东省煤炭行业的高水平成套技术出口到“一带一路”国家,实现国际合作共赢。”
近日,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一级博士项目负责人、新世纪100万人工程首批*候选人、采矿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谭告诉记者,为有效实施《山东省新老动能转化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在创建一流采矿工程学科的过程中, 学校将与煤炭行业相关企业共同搭建科研平台,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为山东省煤炭行业重大科技需求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实现山东省煤炭行业新旧动能的转化。 同时,技术将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合作共赢。
“组合拳”:一个迟发者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在采矿理论和技术方面主要向苏联、印度和其他国家学习。可以说,中国紧随其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在矿业等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在理论和技术的许多方面,山东科技大学已经在中国或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并开始出口技术。
201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带领的团队曾指导过老挝的钾肥开采工作。采用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团队设计的分层条带充填采矿技术,解决了胶结充填尾矿的世界性技术难题,保护了湄公河流域的地理和地质环境,为井工在人口密集地区开采钾肥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2017年,采矿与技术研究所举办了一个关于矿山空区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学术论坛和一个关于引入智慧的111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法国、加拿大、捷克和其他国家的专家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两年来,仅矿山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就接待了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矿业国家的10多名相关专家前来参观、交流和探讨合作事宜。
谭说,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学科是山东省一流的建设学科。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校和高校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成立“山东省煤矿塌陷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中心”,组建专家委员会和研究团队,为山东省煤矿塌陷的管理规划、政策标准制定、技术指导和服务提供支持。在大型煤炭企业中,将试点建立一批专门的联合实验室,解决制约煤矿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共建煤矿重大灾害预警大数据平台,实现“专家远程服务+平台智能决策+*分级控制”。
校企合作: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采矿和矿业研究所没有花更少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勇气知道如何前进,如何积极行动,并在必要时首先尝试。”面对新时代,矿业学院充满信心,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矿业学院和新汶矿业集团开展了充填采矿技术研究,并在泰安校区联合建设了“国家煤矿充填采矿工程实验室”。临沂矿业集团和临沂矿业集团依托矿山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共同建立了“深部灾害管理示范中心(深部巷道支护工程技术中心)”,并开展了逐矿技术对接和咨询指导。
在沉陷项目管理和利用方面,矿业学院积极参与济宁市煤矿沉陷项目管理规划。济南名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开展老采空区上方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适宜性管理,释放近2000亩工业建设用地。
在智能绿色开采技术方面,矿业学院、枣庄矿业集团和临沂矿业集团开展了无矿柱、智能、充填开采技术合作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还有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尾矿处理和综合利用等...
记者了解到,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采矿工程学科着眼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着眼于“一带一路”国家组建国际研究团队。目前,他们已经与世界顶尖矿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如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美国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他们共同向教育部的“111国际情报介绍基地”申请组建一个空间治理和环境保护国际研究小组,领导世界范围内空间治理和环境保护的科技进步。
据报道,采矿工程学科是山东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和科研基础。近年来,它还积累了一大批优秀青年:青年教师赵同彬、周刚和陈少杰主持了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陈少杰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周刚、胡向明获山东省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项目,刘学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7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45岁以下教师全部为博士,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教师人数超过学院专职教师总数的1/2,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依托国家矿山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矿充填与开采工程实验室、山东省矿山空区管理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矿业工程重点学科、山东省矿业工程一级建设学科等高层次支撑平台的培育基地,矿业工程学科更有信心、更有动力争创国家一流学科。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下一步,为服务山东省煤炭行业新旧动能转化,矿业学院除加强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加强合作共建外,还将大力组建专业团队,整合研究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中国科学报》(2018-06-26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