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21:52:41
...

最近有很多关于高考的讨论。

4月25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各教育部门发出通知: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本通知有四个附件:一是各地区、各部门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二是2016年“中西部地区配套招生合作计划”实施方案;三是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招生调控计划;四.学校提交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表格。

第三种形式引起了湖北、江苏等地父母的愤怒。

事件

我们会先尝试澄清事件的经过,并尝试澄清教育署的逻辑。

根据教育部的计划,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实施“招生计划转移”,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实施“招生计划转移”。有计划的学生转移意味着该省的省级高校将在学生转移的省份安置更多的名额。

转出的有: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青海。调入: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在重新部署计划中,湖北省和江苏省人数最多,分别为4万人和3.8万人。

你为什么这么做?

逻辑

教育部、江苏省和湖北省的教育部门分别对此事作出了回应。其逻辑可以概括如下:招生计划中的名额分配是因为这些省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进入高等学校的压力较小。因此,为了缩小一些入学率低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分配是必要的。

换句话说,这种分配是一种“平衡”:平衡各地高考的“压力”。据教育部称,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录取率”上。

去年全国的录取率是多少?74.3%(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各地有高有低。例如,2015年,山西的总体录取率为77%,江苏为88.8%,湖北为87%,在一些地方可能达到90%以上。

教育部对这一举措的主要遵循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17年,争取全国最低录取率的地方也将在全国平均水平的3个百分点以内。2010年,录取率最低的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到15.3个百分点。

目前,各省教育资源基本固定。提高一个省的录取率最简单的方法是让其他省的大学从这个省招收更多的人。然而,申请人数较少的省份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录取率,即使它们提供一些名额。这应该是教育署行动的基本逻辑。简单地说,就是“弥补损失,弥补不足”。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被剥夺了4万个名额的湖北,从2013年到现在已经减少了8.8万名候选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1.8万人。同期,江苏省减少了9.1万名考生,比去年减少了3.3万名。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这是两地教育部门回应社会关注时表示,即使取消配额,录取率也不会下降的基本逻辑。

但是这个逻辑有两个问题。

矛盾

第一个问题是教育部门的逻辑和家长的逻辑,这是两套逻辑。

首先,全国上下都说“亏损大于亏损,不足之处弥补”。然而,对于每一个相关省份,家长并不感到“过剩”。

比如,在江苏这样的大省,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已经很难了,从小学到中学,各种各样的奥运会,补习班和学习区的房子,你又在这样做吗?类似的观点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河南说,谁比考生更敢和我说话?河北说,你知道天津是全省唯一的211个城市吗?山东说,我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广东说,呃,我们好像有很多学校。为什么一本书的录取率只有5%多?

第二,退一步说,这些地方申请人数的下降表明计划生育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如果配额不变,就应该是享受政策奖金的时候了(如果人数少了,但拍照的人数不变,录取率自然会上升),但现在又增加了一个人为的困难(录取率自然会比录取率相同时上升得更好)。

与此同时,尽管许多地方的录取率似乎接近90%甚至更高,但人们仍然关心高质量的资源:本科生甚至一本书。在这些数据中,不同的地方有很大的差异。请看下表: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与北京一样高,本科录取率达到71.8%。同期,广东和山东的这一比例不到40%。如果你看看一本书的录取率,差别甚至更大: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可以看出,尽管湖北和江苏两省的录取率很高,但一本书的录取率却不容乐观。湖北的一本书推广率不高,而江苏是全国倒数第一——甚至比学生转到云南省还要差。据我们所知,这两个省的许多地方大学在这个省招收一批学生。如果这些省立大学减少了在这个省注册的学生人数,这个省的候选人参加一个会不会更困难?

当我们描述一个省参加高考有多“难”时,我们经常说,“同级别的考生在这里只能拿两份,在XX省只能拿一份。”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描述一本书的低接受率。江苏的一本书录取率几乎是全国倒数。当家长意识到招生分配政策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一本书的录取率时,他们能容忍吗?

不仅受不了,父母也不会放心你怎么能保证。

更深刻的矛盾是教育部的逻辑不一致。

反例

坦率地说,这个不一致的反例只需要一个:北京。

事实上,从2006年到现在的10年间,北京的高考申请人数已经从12万下降了一半,今年比去年少了6000人。然而,70%以上的本科录取率和近25%的一册录取率,这两个最关键的指标都优于全国。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北京。然而,同样资源丰富的上海、陕西、天津、湖北、江苏、广东等地,都有转入或转出的计划,造成不同程度的“出血”。然而,位于这一链条顶端的北京没有让步。难怪有些网友说,这种计划分配几乎是一个“软柿子”。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那么,这仅仅是因为这项政策正在反弹吗?只是为了保护他们孩子的利益?是的,但不是全部。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在发泄他们的“怨恨”——基于教育资源和招生名额分配不公的怨恨。

公平的

事实上,前几年每年都进行类似的名额分配,因为有必要确保各地录取的成功----在许多高录取率的地方,省级专业学校往往对录取不满意,甚至三批公立和私立专业学校都遇到了生存危机。

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在古代,朱元璋也因为垄断了江浙两省的状元试卷而大发雷霆,并设立了南北榜。直到今天,这种情况没有多大改变。中西部省份缺乏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水平确实低于东部地区。即使是教育投资也无法与东部地区相比:

媒体谈高考名额跨省调拨:京资源最丰富却不出血

在这样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教育公平只能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公平,而不是完全的公平。因此,向中西部倾斜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说,对于一些不满足于招生的学校来说,这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一些地方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同时又有明显的优势,那么这种不公平造成的感觉将抵消许多其他地方为实现公平所做的努力。

前提是从真正的“剩余”开始。否则,原谅和惩罚将是一个错误,也很难说服公众。

文/达瓦利奇

阅读更多

专家访问科学网谈江苏湖北高考减分危机

江苏、湖北应对高考“减招”挑战:规模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