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在追梦航天的路上豪迈前行——长征五号遥三成功发射引起热烈反响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08:56:32
...

长征五号姚三号运载火箭在发射场完成技术领域的相关工作后,将垂直转移到发射区。新华社

908天后,被亲切地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返回。12月27日晚,长征五号姚三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从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被姚二打败到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被姚二打败,908个日夜,科技工作者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他们背后的科学精神感动了人们。

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有能力发射更重的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入更深的空间,为未来的月球探测计划第三阶段——首次火星探测和载人航天飞行——提供了先决条件。消息发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面对失败的毅力值得更多人学习。

长征五号作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于2016年11月3日和2017年7月2日两次发布。其中,第一次发射是完全成功的,第二次远程2号火箭由于发动机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失败后,研究团队继续进行繁重的工作:20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5000多秒的关键技术测试,以及20000多项地面测试……终于迎来了长征五号的“重生”。

“在908天后,整个火箭系统将回到零并走向成功。这条路非常艰难曲折。”梁晓红,前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党委书记,在长征五号第三次发射的晚上,虽然已经从太空岗位上退休了,但仍然无法入睡。作为一名在太空系统工作多年的老宇航员,他“理解这个团队在908天里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这次发射不仅与这种类型的火箭有关,而且与中国太空未来的几乎所有重大项目有关。

中国航天科技第二研究院23部测量雷达总指挥孙剑英在文昌现场见证了长征五号的“重生”。他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胖五”在人群的欢呼声中顺利升空时,一股暖流充满了他的眼睛,他的思绪回到了两年多前的失败。“没有一个模型在最终破茧而出之前没有克服无数困难。我为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感到骄傲。

未来航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雷蕾看到长征五号姚三号火箭的发射,感到“非常高兴、震惊和激动,一股力量直冲云霄”。他说,作为高推力火箭,“胖五”越大,责任越重。

"我对长征五号第三次飞行的感受可以用宽慰和期待来概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航天科工集团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说。他还用了三个成语来描述长征五号的成功归来:不辜负期望,不侮辱使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认为,908天的坚持反映了中国航天人员科学、严谨、专业的工作作风,“以科学、专业的精神对待问题,失败后归零”。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燕华认为,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了中国宇航员的战斗精神,是太空精神在新时代的突出表现。

这种在失败面前的毅力和科学精神,这种在太空中的战斗精神,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也将造福更多的人。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进一步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勇敢地攀登科学高峰参与海南文昌发射场导流明渠工程开发的北京工业大学宇航研究所教授蒋易告诉记者。

中国的太空飞行“任何一步都不能气喘吁吁”

火箭是太空飞行的基本保证。卫星、空间站、宇航员等等都需要火箭才能进入太空。作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领导者,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极大关注。外国媒体认为,成功完成发射对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杂志《国家评论》认为,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中国在其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中翻开了新的篇章。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今年第34次太空发射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今年太空发射数量最多的国家。俄罗斯塔斯社在其“中国发射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中指出,中国正在积极推动实现国家空间发展计划,发展气象、电信和导航卫星以及月球探测技术。

这些来自国外的肯定和赞扬离不开几代宇航员的努力和努力。“太空力量的标志之一是它进入太空的能力,这需要一整套运载能力足够大、无毒、环保和尽可能便宜的火箭模型。其中一个趋势是重用。所有这些,我们都在积累和准备。”龙乐豪说道。

龙乐豪回忆了他第一次参加工作时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水平。在那些日子里,第一种类型的火箭需要几年甚至十多年才能成功发射。每年的发射次数大约是一次,甚至每两年一次,现在是一年20或30次。"这表明我们的设计、制造、管理和运营能力相当高效."龙乐豪说,“中国的太空飞行完全是自力更生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阶段到世界阶段。”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作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参与者,我们充满了自豪感和想象力,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航天产业服务。”雷蕾说。

“探索广阔的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太空强国,是我们对太空梦想的不懈追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材料技术领域首席专家裴表示,寻梦的过程经历了风风雨雨,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太空飞行的精神,“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星”,勇敢地向宇宙深处前进。

正如龙乐豪所说,“在建设强大的太空力量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前面还有许多考验”,而且“任何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

(记者陈海波、、韩咸阳、唐宪英、张、周、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