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创业者:民族工业“不可承受之轻”这样破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09:38:08
...

■我们的记者丁佳

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没有缩小,但有扩大的趋势几天前,一位科技媒体负责人的公开讲话引发了业界的反思。核心技术被“卡住”,敲响了中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警钟。

在普遍的焦虑中,中国科学院企业家、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可靠性保证中心主任、赛斯·Ku的创始人党微看到了一个机会。“市场需求正迫使中国半导体行业迅速跟进,这使得中国更有可能开发独立可控的元件。”党微认为,中国有办法用国内产品完全取代进口,扭转国内科技企业的被动局面。

测试很难成为大国的担忧。

电子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各种组件可以说是当今工业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单元。组件的生产包括许多环节,但无论是简单的二极管还是高技术含量的集成电路,都不能绕过检测屏障。党微坦言,在零部件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只注重零部件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而没有对质量水平和可靠性要求给予应有的重视。

零部件行业包含许多复杂的关键技术,包括材料、工艺、设备、设计、测试和可靠性分析等。,这需要极高的适应性。然而,目前国内许多检测机构还没有完整的解决方案。

此外,从设计选型到采购、到监督、验收、复检和补充筛选的整个组件系统中,每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信息的密封对组件的稳定性和质量可追溯性造成了障碍。

“目前,国内元器件的选择和测试条件及水平有限,但数量非常大。困难的选择和测试的难点存在了很长时间。”赛斯·Ku的联合创始人齐敏说,所有这些都为后续工作埋下了质量隐患。

如果测试不合格,产品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功能错误、严重的参数错误甚至失效,更有可能导致周围所有部件的连接失效。

此外,整体实验室检测水平的低效率也受到了批评。据统计,虽然这项工作是技术密集型的,但实验室测试结果的输出报告仍然主要是手工的,每人每天只能完成5-8份成分报告。与大量组件相比,供应和需求难以匹配。“大量高价值数据只能以纸质或电子形式存在,宝贵的数据资源被束之高阁。”齐敏说。

大数据锋利的边缘穿透信息屏障

2016年,党微和中国科学院的开创性团队建立了赛斯图书馆,旨在通过构建和规范数千万的组件数据,并使用“替代选择”的智能算法,使更多国产组件取代进口组件,从而在推动行业本地化进程的同时,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性和可控性。

迄今为止,赛斯·Ku已经为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等关键项目提供了近1000万个组件的综合支持服务。

最近,为了有效地为国内组件测试开辟信息渠道,赛斯·Ku开发了一个一站式组件测试平台,名为“蜂鸟云测试”。该平台是赛斯·Ku与中国科学院实验室合作的大数据技术成果。它可以“查询”航空航天和军事部件,并给出可靠性解决方案。与传统模式相比,该平台具有更快的检测速度和更准确的质量报告。

“在传统的组件测试模式下,考虑到能力、资质和价格等因素,有测试要求的单元很难与实验室顺利对接。”党微说:“检测实验室是相互隔离的,所以检测状态无法及时查询,只能通过电话和邮件等传统方式进行沟通。”

通过建立检验和实验室管理账户,这一新的检验平台可以将用户和实验室与组件检验要求联系起来,为供需双方提供高效、可用、实时和透明的检验工具,并彻底打破行业中的“信息壁垒”。

与传统的验证方法相比,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大数据的加入将整个过程的成本降低了50%。方伟透露,航天工程任务中的部件工作原本需要30人配合,但现在只需要3人。

此外,该平台还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了解供需双方的使用习惯,从而实现“私人订阅”。“我们通过将组件的测试要求转换为专业且可实施的‘实验语言’,为从信息咨询到方案编制到选型建议的购买和使用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方魏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2018-07-04,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