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令世界瞩目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1:59:25
...

"中国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越来越强硬."《自然》官方网站9日发表了题为《中国推进综合改革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综合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这一点,重点是**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13日,《自然》杂志转载了一篇评论员文章,题为“中国在解决科学造假问题上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并明确指出“新法规是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最强有力打击”。

一系列文章认为学术不端是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包括剽窃、使用欺诈性数据、伪造简历和同行评审欺诈。评论指出,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各*机构都提出了打击科学欺诈和不当行为的计划,但效果有限。

“黑名单”与学术未来相关联,论文数量与能力评估脱钩。

这篇综述文章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科技部将负责管理学术不端案件的调查和裁决。这是中国首次将此类病例记录在由科技部设计和维护的国家数据库中。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可能会影响研究人员获得未来项目资助或研究职位的资格,并可能影响他们在学术界以外找到工作的机会。

第二,科技部将建立科学期刊“不良评论”黑名单,包括国内和国际出版物。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作者将被警告,这些文章本身不会被用来评估晋升、工作成绩和申请项目。

第三,作为改革的一部分,科技部将与中国科学院和其他机构合作,制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标准,起草监督和调查相关指控的规定,并根据不端行为的类型确定处罚的严厉程度。如果机构保护研究人员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他们对研究项目的资助可能会被撤回。根据评论,这一举措为新政策注入了真正的力量,足以彻底消除不正当的学术行为。

第四,该政策还包括一项完全改变研究人员工作和研究经费评估标准的计划。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特别关注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新规则要求更多地关注学术论文的质量。

学术界欢呼并期待“掠夺性期刊”的黑名单被公布

最新评论称,“中国*对科学研究的慷慨预算不愿意浪费在学术不端的不良影响上。”对“掠夺性期刊”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认为这类期刊学术质量差,管理不善,出版只是为了盈利。中国科技部正在审查此类学术期刊。如果发现科研工作者利用*拨给科研项目的资金在这类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的麻烦就更大了。

该评论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论文生产商,中国新的一系列法规可能会导致这些‘掠夺性期刊’失去业务,但这对所有科学家都有好处。”

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科学诚信课程负责人保罗·泰勒评论道:“明确指出在‘不良评论’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包括在绩效评估中会产生强烈的信号。打击劣质和掠夺性期刊的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好主意。”然而,他提醒说,找到有问题的期刊总是一个难题,也是建立黑名单标准时必须面对的挑战。

专家意见

学术不端行为将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声誉。中国近年来科技的巨大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是全体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由于个人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形象,中国的科学成就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应有认可。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自然》系列杂志对中国论文的引用量仅为同期美国论文的56%,这使得真正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中国杰出科学家难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平对待。

其次,学术不端行为严重损害了科学道德和学术文化,对中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理和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正的信仰是它的基本标准。学术造假的危害不仅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国际声誉,而且后果更加严重,如玷污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动摇了社会对学术研究成果的信任基础,对中国的科技事业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

最后,学术不端行为将严重损害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现有的科学评价体系是经过多年发展和演变形成的基于信用的同行评议机制。几乎所有的国际期刊和基金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同行评议。在过去的学术不端行为中,一个常见的行为是在评审过程中作假。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会损害造假者的学术声誉,还可能动摇作为学术评价基本制度的同行评议机制的设计,对科学事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评论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蓝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