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热议学术会议:让更多科学家尽情讨论吧
■我们的记者胡敏·丁琪·高嘉·亚利
参加学术会议是科学家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学术会议可以产生新的研究方向,甚至一门新的学科。它也被称为创新的“发源地”。
"然而,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学术会议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科学家才能获得更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华良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
戈登研究会议的启示
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了高端国际学术论坛——“雁栖湖会议”。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微生物海洋学——碳汇的陆海协调”。
为期四天,国内外50位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分享了他们的研究课题,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些交流的结果直接为*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专委)海洋报告的编写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主持论坛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焦念之酝酿这样一个论坛已经很久了。他最初的想法来自美国的戈登研究会议。
戈登研究会议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今天,它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经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确实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环境来激发新的学术思想。焦念芝对自己亲自参加几次戈登研究会议印象深刻。
他记得其中一次会议的地址被选作一个没有空调的高中校园。整整一周,科学家大师、年轻医生和博士后都住在学校的宿舍楼里。学校的周围环境很漂亮。除了每天固定时间的主题报告之外,科学家可以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活动、讨论和思考。
中国科学院朱俊浩院士也表示,高登研究大会并没有高度赞扬总结现状和成就的复述,而是鼓励参与者走向科学前沿,即使有些想法还不成熟。在他看来,这个开放和鼓舞人心的交流平台是创新的发源地。
焦念之的目标是希望雁栖湖会议成为这样一个摇篮。
更多报道,更少讨论
目前,国内学术会议的总体氛围与焦念芝的预期还有一定差距。
姜华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中国的正式学术会议上,报道多,讨论少,问答环节仓促完成。
“许多国内会议似乎只有在邀请更多‘大牌’专家来做报告时才有影响力。因此,为会议安排报告的科学家越多越好,不管他们是否只是走过场。”
姜华亮说:“事实上,许多正在崛起的年轻科学家在掌握前沿领域方面更有优势。因此,没有必要盲目追求那些所谓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学术明星。”
然而,朱俊浩个人的感觉是,科学家在大量学术会议上所做的主要是展示成果和交流信息。“这种报告本质上是封闭的。每个科学家都谈论自己的研究,偶尔发表一些领域的观点。不同学科之间严重缺乏冲突。”
此外,根据姜华亮的观察,除了中国的一些高水平大学,大多数大学生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很少主动参与提问和交流。
“一方面,中国人比较内向,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语言障碍。面对大科学家,他们常常害怕他们的问题太“浅”和太“笨”而不敢举手。姜华亮也坦言,这“可能是亚洲学生的通病”。
回归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沟通
然而,到目前为止,尽管数量不多,在中国还是有一些学术氛围良好的会议和论坛。姜华良提到香山会议是最好的代表。"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讨论,而报告只是为了指导."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香山会议模式非常值得推广。”
此外,上海东方科技论坛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重大研究项目学术交流会议都非常热烈,已经具备了优秀学术会议的特点。
褚君浩还认为,国内学术会议应该更加多元化,鼓励那些小规模、简单的会议,回归思考和交流科学问题。
他认为,这种会议模式要有发展空间,要有更多的科学家愿意坐下来尽可能多地讨论,重要的客观条件是“让科学家从各种功利的工作任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思考问题”。
中国科学新闻(2018-06-06第四版)
上一篇:首届细胞科学北京学术会议开幕
下一篇:诺贝尔与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