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江建平研究员:亟须制定两栖动物保护行动计划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5:20:35
...

江建平研究员:亟须制定两栖动物保护行动计划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建平

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野生动物的保护受到了密切关注。中国目前的野生动物保护有多有效?还有什么进一步努力的余地?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建平。

《中国青年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了哪些成就?

蒋建平: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后,一些动物栖息地得到恢复或保护,动物种群得到发展和扩大。此外,在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中国动物分类和保护专家共同完成了对中国脊椎动物濒危状况的评估和研究工作。所涉及的许多结果也反映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有效性:例如,作为国宝的大熊猫的威胁水平已从“濒危”降至“易受伤害”,而麋鹿则从“野生灭绝”降至“极度危险”;在鸟类当中,朱的保护效果也很好。其野生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域不断扩大,在本次评估中已从“极度濒危”减少到“濒危”。爬行动物中的中国短吻鳄和两栖动物中的蝾螈基本上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青年报》:野生动物保护还有哪些困难?

蒋建平: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更好地协调和平衡。另一方面,犯罪分子贪婪地偷猎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这些出售和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需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中国青年报》:中国野生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如何?

蒋建平:去年,我们评估了我国408种两栖动物的生活状况。结果表明,有176种两栖动物受到威胁,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43.1%,明显高于世界两栖动物的威胁率(30.8%)。

在两栖动物中,蝾螈(观赏)、蝾螈和青蛙(药用)和青蛙(食用)是受人类捕获影响的主要动物。此外,一些极度濒危物种,如大鲵、朴雄大鲵和牛蛙,分布在非常狭窄的区域,没有被任何自然保护区覆盖。因此,应尽快进行栖息地调查和保护。此外,还有一些物种,如中国大鲵,虽然它们的分布范围很广,但种群稀少,在一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中国青年报》:中国大鲵等野生动物在该地区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蒋建平:有三个主要原因。一种是人工过度捕捞,甚至是疲惫和捕捞的捕捞方式。第二,人类活动产生污染,原始栖息地不再适合中国大鲵的繁殖。第三,一些水电开发项目未能按要求保证生态流量,导致野生动物原生境退化或丧失,中国大鲵无法繁殖。

中国青年报:你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什么建议吗?

蒋建平: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规划、管理和监督。以两栖动物为例,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栖息地退化或丧失。目前的国家保护网络还没有完全覆盖许多重要的两栖动物栖息地,一些保护区对两栖动物保护不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制定并公布一个系统的国家两栖动物保护行动计划,特别是要包括所有受威胁的物种和最小的现存种群。与此同时,将制定一项管理计划,对一些极度濒危但未被保护区覆盖的物种进行紧急迁地保护工作,或在现场建立适当的保护区。

其次,要加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很难用单一措施解决过度捕捞问题。在我国,人们对两栖动物食物的需求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其野生种群的数量,这意味着特定物种的商业繁殖将是满足未来需求的唯一途径。同时,应加强严格的商业养殖许可证制度,以确保所有交易的养殖动物都来自农场的养殖群体。

近年来,人工培育的几个品种已经获得成功,并已大规模生产。各级*和部门也组织了一些养殖品种的增殖和放流。同时,还应注意提高增殖和释放的质量,以避免疾病传播和对自然种群的遗传污染。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物种威胁机制的研究,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疾病、污染和外来物种等特殊风险因素的研究,系统开展受威胁物种的生物学研究和监测。另一方面,要重视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人们不要利用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来获取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