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8:10:40
...

数学一直是北京大学的骄傲。田刚在未名湖上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数学“特区”。院子里的房子都爬满了古树和古色古香的竹篙琵琶湖,等待着梁凤来。

“当你达到数学的某个阶段时,你也会渴望充满桃李的感觉。”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数学中心”)主任田刚院士近日在深圳未来论坛峰会上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这位顶尖的几何学家解决了世界上的数学问题,如卡勒-爱因斯坦测量法的存在,自世纪之交以来,他利用自己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学习和工作经验,积极参与中国的数学教育和数学学科的发展。1998年,田刚向北京大学提出开设“数学专题讲座”,并邀请一批在美国留学的中国高级数学家回国讲学。他每年还在北京大学组织本科生学习班和研究生讨论班。

有趣的是,一群对数学有天赋和兴趣的年轻人在世纪之交进入了北京大学,其中包括99级的许晨阳和刘若川,00级的恽志伟,袁信义,张伟和朱新文...他们都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证明了自己,被誉为“北京大学数学的黄金一代”。

在田刚看来,“北京大学数学黄金一代”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就数学环境而言,年轻人现在有更好的机会。所谓“堕落的奥运天才”傅的经历,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选择,不能简单地说是北京大学培训的失败。

2005年成立的数学中心是北京大学的一个“特区”,是田刚在今天进步的数学环境和未来的新星中,将“不干涉”数学家的原则制度化的尝试。数学中心实施了美国式的终身教职制度,吸引了一批一流的数学家和博士生,鼓励教学中的相互学习。这些人包括上述的许晨阳和刘若川。

2017年,许晨阳宣布他将作为终身教授去麻省理工学院。田刚认为,一方面,中国将越来越习惯于未来学术流动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改善软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

新旧机制衔接的挑战

59岁的田刚出生在南京,高中毕业后在不同的地方工作,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尽管走进考场的田刚感到有些不安,但他还是成功地到达了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第一个志愿者。后来,他被老师逼着去数学系“挖”数学满分。

1984年,田刚从数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他拿着大学借的50美元,去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深造。

1988年,田刚获得了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博士学位。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机构任教。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

"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级的数学中心。"田刚把他在这些一流大学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带到了北京,包括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终身教职制度。年轻人才从助理教授开始。经过六年的介绍,他们可以申请终身职位,而且只有一次机会。如果委员会不通过,他们将不得不离开。

“有一些不稳定和一些压力,但我认为真正对自己有信心的年轻人并不害怕这种压力。因此,我们成功地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田刚表示,数学中心原设计规模为18个教学岗位。虽然现在只有6到7名教授,但有近30名正式成员,包括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田刚补充说,数学中心的博士后工作做得很好,大约有30名博士后学生在该站,40多名已经离开该站。此外,数学中心每年招收10名博士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学中心获得终身教职的田刚、许晨阳、刘若川、*、豪格、周小华、温再文等七位学者都获得了破格提拔,即提前申请评估不到六年。

“我认为我们的任期制度实施得相当好,本质上与美国没有太大区别。如果有一定的差异,这里的推广成功率会高一点。”田刚笑着说道。

自2014年起,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也开始全面实施这一新系统。“旧*”下的教师队伍不能再一步一步地逐步提升,而必须表现出一定的业绩。

田刚坦言,新旧系统的融合给数学中心带来了概念和环境上的挑战:“中心是一个新的系统单位,但作为北京大学的实体中心,北京大学仍然有一个旧系统。如何与现有的数学研究所协调好,公平竞争,共同在北京大学数学学科中发挥作用?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除了六年的“大考”,数学中心坚持“不打扰”的原则,尽力创造一个安静的学术环境。学者们通常只需要在年底提交一份行政总结来总结他们过去一年的教学情况、论文发表和研究计划。“通常只有一两页,”田刚说。“有时一年不发一篇文章也不是问题。”

与“顶层”的差距

许晨阳是第一个被提升到数学中心终身教学职位的年轻天才,也是2017年最大的话题人物。

"没有这个数学中心,我可能不会这么快回来."许晨阳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2012年,这位“80后”数学明星放弃了许多美国大学的邀请,决定重返数学中心,这让许多人感到惊讶。然而,在未名湖畔的四合院中,许晨阳在双重理性几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16年,许晨阳获得了以一位印度天才数学家命名的拉玛努金奖。2017年,许晨阳获得了第一所未来科学大学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奖,并获得了中国私人资本捐赠的100万美元奖金。像年轻时的田刚一样,他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接受了45分钟的演讲。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在许晨阳未来科学奖颁奖典礼上

2017年,许晨阳宣布他将在2018年秋季全职加入麻省理工学院。“我想借此机会参观一些世界*的地方。”他当时告诉澎湃新闻。“我现在走了并不意味着我不会回来。”

田刚还说:“这对北京大学来说的确是一个损失,但我必须解释,他会先去看看,然后再回到北京大学。”

他认为需要睁大眼睛来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许晨阳回国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获得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这本身就是对数学中心学术环境的肯定。

另一方面,顶尖人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流动是很自然的。“我们现在感觉到它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经历的更少,对吗?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发展好,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这种情况会发生,”田刚说。“那我们自己呢?我认为我们应该自己建立一个更好的环境,让更多的人觉得这里的发展比其他地方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许晨阳从北京大学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流动充分表明,尽管北京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间的距离并不完全,但也是客观的。“麻省理工学院是如此*的地方。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认为想看一看是很自然的。”同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田刚说。

他认为麻省理工学院所谓的“顶尖”主要体现在学术交流和发展机会上。自数学中心成立以来,国际交流一直是工作的重点。北京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从全球角度来看,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仍然造成困难。

“我还带了许多学生去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学院。我仍然可以带很多学生来北京大学,但带好的非中国学生的机会少得多,短期内无法弥补。”田刚用个人经历解释道。

麻省理工学院吸引了世界上最好的年轻学者、博士后学生和博士生,而这一群恒星本身构成了最强的吸引力。

“黄金一代”的经历可以复制。

事实上,当许晨阳去麻省理工学院时,他会遇到他的老朋友云志伟和张伟。2017年,云和张也走上了红地毯,因为他们在代数几何和数论方面的成就获得了新视觉奖。

北京大学数学的黄金一代又一次在波士顿相遇,就像它在高中奥林匹克数学训练营、北京大学第四教学楼和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那样。哥伦比亚,犹他,伯克利,麻省理工学院,哈佛...从北京到北美,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他们都来了又走,他们年轻的脚步从未停留太久。但是每次他们见面,他们携带的数学片段可以被拼接成一个新的代码。

恽志伟曾告诉记者,他们在一起“没有压力地讨论”,“没有什么保守的,他们不会因为什么都不知道而感到尴尬。”张伟还说,在波士顿最吸引他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活跃的学者随时带来新的想法,不一定是著名的大学学者。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新华社记者恽志伟张伟在数学新视野奖颁奖典礼上的照片

田刚回忆道:“张伟、云志伟、许晨阳、刘若川和朱新文在大学前的冬令营里相遇。他们很早就开始互相学习数学。对数学的兴趣从未减弱。”

这与北京大学数学学院一直鼓励学生自己开展学术活动有关。即使条件不是很好,学院也会尽力提供好的教室和机会。“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自学成才的。一些人已经在讨论课上读完了一本书。”

另一方面,田刚提到北京大学有注重教学的传统。即使是院士和高级学者也坚持上课,带本科生去做科学研究。“比如说,蒋伯举先生是云智威的本科生研究顾问,云智威和朱新文参加了我的大学生研讨会,我知道他们当时很优秀。当时,他们在二年级,其他学生在三、四年级。”在教师的研讨会和研究课题之后,他们帮助他们从早期阶段开始逐渐建立研究经验并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

最后,田刚认为,从总体环境来看,本世纪以来,国家为基础数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源。他在1998年开始的特别数学讲座是为了提高学术交流的水平,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了解数学研究的最新趋势,这也有助于他们感受数学之美。”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首届北京大学数学专题讲座开幕式

有了这些经验,田刚认为下一代黄金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北京大学以前举办过一个基础数学拔尖人才班,今年开始实施一个人才计划,从高中生中寻找优秀的候选人。“第一个要求是,他们在数学方面确实很有天赋。此外,我们还希望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就不能坚持下去。”

就数学中心而言,鼓励新引进的老师带本科生来。田刚认为,他们与北大学生有更多的接触,他们的教学是互利的,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也有利于自己的科研。

“所以我认为现在年轻学生有很多机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将在今年或明年上市,但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才出现。”

让他看看什么是好数学。

“兴趣”和“视觉”是田刚谈数学时的关键词。在评价所谓的“坠落的奥数天才”傅时,也是从外界掌握了这两个字而不是“奥数”。

傅1985年生于北京。他是2002年和2003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获得者。2003年,他去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后来退出了物理专业。

一篇名为《奥数天才陨落后》的文章让傅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他现在在广东第二师范大学教数学竞赛。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伏,连续两届国际奥运会得满分的金牌得主

文章多次指出,傅不愿回归奥林匹克数学模型,难以转化为高等数学,并把恽志伟与作了比较。云志伟在高中第二年就成为了国际海事组织的满分金牌得主。他没有等到高中三年级就为学校打球,直接进入了北京大学。许晨阳和奥赛罗一起走过北京大学,但没有进入国家队。

“我认识一些优秀的数学竞赛参与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意识到数学竞赛的这种局限性,并选择了扩大他们的能力范围,这为后来成长为优秀的数学家奠定了关键的一步。”这篇文章引用了许晨阳的一段话。

田刚说,他没有仔细阅读这篇文章,但读过一些外部评论。“过去,有人这样批评北京大学,而且经常有这样的评论。他说,如果你把这个人视为奥运会金牌得主,但最终没有成为数学家,那就像要么你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要么这个人有自己的问题,是个失败者。”

专访田刚:四合院里的北大数学“特区”,能否再缔造黄金一代

数学中心的“怀宁花园”

田刚认为“奥数本身算不了什么”。它是不完整的,只是整个数学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发现有才华的年轻人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枚奥林匹克金牌并不一定能造就一名优秀的数学家,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也没有接触过奥林匹克数学。”

对于傅的情况,,“他在早期对数学感兴趣,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的兴趣改变了,他没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数学家。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关系。他可能不会成功地对外人做其他事情。他对自己感觉很好,并且对做这件事很感兴趣。我觉得没问题,”田刚说。“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不应该照顾任何一个人。”

那么,什么是良好的环境呢?“个人素质很好,你应该给他机会,老师应该投资,学校应该有足够的安排,他没有机会,他看不到什么是好的数学,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不过,田刚也表示,进入北京大学的年轻人其实很优秀。"北京大学给了我们平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