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8:29:52
...

5月16日,上海理工大学发布“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据报道,“指数”报告详细、客观地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有效监测、跟踪和指导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定量参考。

同一天,科技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北京、广东等省市科技创新智库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指标体系设计、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特点、问题和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实践交流和学术讨论。

“推进长三角区域协调创新,是支持和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据专家介绍,该指数报告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要求,旨在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政策源能力。从资源集聚、科研合作、技术溢出、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持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2010-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协同创新进行研究分析。

报告显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学研究的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在多个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分由2010年(基期)的100.00分上升至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表明自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

亮点1:资源正在加速聚集,协作创新的基础正在不断巩固。

2010年至2017年,长三角地区研发资金投入显著增加,R&D资金增速普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2017年,长三角地区R&D总体投入强度为2.71%,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上海R&D投入强度为3.93%,江苏、浙江和安徽分别为2.63%、2.45%和2.05%。三省一市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具有强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长三角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占*支出的4.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6%)。

R&D人才在长三角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人才分布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上海附近的城市仍然是未来R&D人员聚集的重要地区。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实现全面崛起。

从大型仪器共享情况来看,截至2018年12月,长三角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已经聚集了该区域628个单位,价值超过50万元的仪器设备20407套。区域内大型仪器的共享为三省一市的高质量科研合作提供了高水平的服务。

亮点2:科研合作不断深化,人才流动成为重要环节。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科研人才的流动来看,总体特征是人才流动“高水平运行”,上海已成为汇聚地。上海、南京、杭州和合肥四大城市之间的科研人才总流动逐渐趋于稳定。上海拥有最强的科研人才流动,其中上海和南京之间的科研人才流动最为频繁。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科研合作网络的发展来看,科研合作网络的构成密度和节点连接宽度都在不断增加。上海、杭州、南京和合肥是长三角地区科研合作网络的核心节点。在四大核心城市中,上海作为“第一城市”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形成了“沪宁”G42和“沪杭”G60的主要科研合作线,以及“沪合肥”和“宁杭”的次要主线。

亮点3:技术溢出出现多点爆发,两个“三角”成为核心枢纽

从长三角地区国内发明专利跨省合作申请数量来看,从2010年的357件增加到2017年的1671件,七年间增长近五倍,参与跨省合作的城市从2010年的31个增加到2017年的37个。其中,沪宁、沪杭、杭宁已成为技术合作的主要渠道,形成了空间技术合作的“三角”枢纽。

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专利转移来看,上海、苏州和南通是技术转移的三大枢纽城市。其中,上海是典型的科技输出城市,对长三角地区具有显著的创新和辐射能力。苏州是典型的平衡型城市,科技产出与科技产出基本平衡。南通是典型的技术引进城市,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技术专利引进城市。

亮点4:产业发展生态逐步优化,协同互补大于同质竞争。

长江三角洲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快速增长,总数从2010年的46个增加到2017年的97个。园区的创新服务和产业集群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产业生态,为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从长三角地区整体产业发展生态来看,三省一市在主要产业类别上的同质化竞争略有增加,但细分区域的错位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实现。其中,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快,江苏在新材料和智能设备制造方面形成优势,浙江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安徽在设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领域落后。

亮点5:协同创新环境日益改善,集成创新模式正在形成

与会专家表示,从创新环境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孵化器蓬勃发展,全面推进长三角“双创新”升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险资本正在迅速聚集,以技术为基础的创业受到青睐。落户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外国研发机构总数稳定,溢出效应逐渐显现。科技项目联动、资源共享、人才政策等创新政策跨领域协调试点突破继续稳步推进。

这次会议和研讨会的组织者上海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月,是中国最早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所始终坚持科学决策、服务创新、软硬结合、研究咨询一体化的宗旨。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专业化、平台化、特色化的高层次科技创新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