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科普

中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9:21:41
...

在古代中国,流行病到处都有记载。使用的名称是流行病、流行病、瘟疫等。通常被称为瘟疫。从古代到现在,一旦瘟疫流行,它将基本上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人口将在短短几十年内急剧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数字。这在西方世界尤为明显。最严重的一次是黑死病,发生在1348年到1350年之间,给整个欧洲带来了2500万到5000万人死亡。它重复了40年,蹂躏了西方几十年。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瘟疫的罪魁祸首是老鼠携带的瘟疫。

与欧洲一次疫情造成数十万人死亡的悲惨局面相比,中国的情况显然要好得多。这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中国人总是喝开水,而西方人只喝生水。也多亏了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医生,他的许多故事都是关于治疗瘟疫的故事。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到了不同时期对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华佗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他不仅擅长外科手术,而且有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录。华佗发现用青嫩的黄花蒿治疗流行性“黄胆病”。后来,人们流传“黄花蒿三月治病,五六月烧柴”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已经从新鲜的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青蒿素已经成为治疗疟疾的良药。

中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

青蒿

更广为人知的是,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发明了天花的接种,即通过使用天花疱中的天花浆液、天花的结痂,或者通过使用天花患者穿的沾有天花浆液和天花的衣服来感染没有患过天花的人。由于这种传染源的“毒力”比新鲜病毒弱,接种者一般只产生轻微的天花,而人体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反应,从而获得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防止天花的发生。在疫苗发明之前,这种预防天花的疫苗是预防天花最有效的方法。它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后来传播到欧洲和美国,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

人类痘疫苗接种(网络图)

然而,在1641年,明朝建筑倒塌前三年,一场巨大的瘟疫席卷了中国的北部和东部。从河南、山东开始,一直向南,范围广泛,危害十分严重。在王朝的最后几天,*无法组织医疗救援,*的医务人员什么也没做。抢救疫区人民的工作只能落在民间医生身上。这时,著名的医家吴有兴站了起来,靠着密切的观察和研究,在次年从不同的角度和角度写了《鼠疫论》。根据本书提供的鼠疫鉴定和治疗方法,人们已经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病人。

中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

吴有兴(网络图)

吴有兴,东山翁乡人,字斟句酌。中国17世纪著名的鼠疫治疗专家。吴的祖先都是乡村医生,有一个治疗伤寒的祖传秘方。吴有兴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青年时代起就跟随父亲游历吴中。他擅长录音和学习。崇祯十四年,在南北各省瘟疫流行期间,许多医生把瘟疫当作伤寒来治疗,结果因误诊而导致数万人死亡。吴有兴原来是按古方治疗的,但疗效不尽人意,他非常沮丧。他曾在《鼠疫》的序言中记录了自己的困惑。是张仲景创造的伤寒理论知识不能有效治疗江南的流行性疾病,还是时间已过,古方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带着这样的疑惑和困惑,吴有兴开始了以今年重大疾病和疫情为主题的医学研究,并撰写了5万字的《鼠疫理论》。这本书可以被视为“观察和治疗新兴疾病的年度医学报告”。其及时性、现场性和专题性很少。

中国第一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瘟疫论》

鼠疫网络图

鼠疫理论作为一种“医学报告”,创造了与伤寒理论完全相反的“发热”概念。在书中的数千个病例中,可以看出“发烧”的特点是迅速感染和迅速传播。书中有如下描述:舌苔白渐黄,舌苔黑,舌芒刺,舌裂,口臭,鼻孔如烟煤,口干口渴,潮热,心下疼痛,心下胀痛,头胀痛,尿路梗阻,大肠绞痛,谵妄等。所有这些症状都是由"杂气"或"邪气"经鼻、经口感染引起的,而"热邪"的产生则是在身体深层循经而动,所引起的反应和演变都是"热"本质的图像。他把温病和温病的发病机理解释为:温病是由流行性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人体内产生滞阳现象,“故称热病”。在中医语境中,他将中医身体和疾病的内在知识融入到自己独创的“杂气”或“痱子”的感应分析中,从而确立了一种中国式的瘟疫或热病定位。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鼠疫理论当然有相当大的局限性,但这并不能掩盖吴有星在开创中国流行病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然而,不得不说,他创立的敌对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反而在中医领域回归了传统的道路。除了西方温病的成熟和传播,以及整个医疗体系的完善,吴有兴的理论最终遗憾地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