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跨界时代 “新工科”呼之欲出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20:34:39
...

这是一个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产品诞生,每10秒钟左右就有一项新发明问世的时代。科技创新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驱动着这个时代,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基因可以被修改和重组,计算机可以自己学习,而且将会有一场无休止的太空竞赛……新的未知领域需要跨学科和跨学科的工程人才来拓展他们的领域。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我们能否培养足够的工程人才来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国际竞争挑战?

前几天,天津大学举办了以“新工程课程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科院校新工程课程建设研讨会。来自60多所大学和单位的2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达成共识:培养一大批多元化、创新型的优秀工程和科学人才,为中国工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既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战略。

明天将被更新所取代

"人类现在一年产生的信息比过去4500年多。"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钟首先谈到了对这个新时代的思考。

跨界融合是时代的潮流,学科的发展总是带有时代的印记。钟说,目前已经有2000多种跨学科和交叉学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2016年有538万工程本科学生,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而近年来中国的工程本科毕业生已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

“然而,与中国和美国相比,制造业员工受教育年限的差距仍在3.3年左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表示,中国制造业仍面临“大而不强”的现状。必须认识到这一差距,积极面对未来,规划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起跑,一起跑,一起领导,然后领导,至少有一部分是领导,最后达到全面超越”。

"每个领域都面临人才短缺。"根据张大良的分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形式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移动医疗服务、云医院和智能安全系统等新兴产业和形式不断涌现。“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建立了软件学院,培养了许多信息人才,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加快新兴工程学科发展,更新改造传统工程学科。”

新时代呼唤的“新工程”仍处于探索阶段,其内涵非常广泛。它的“新”恰恰反映在还没有具体定义的事实上。

在最近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程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中,新工程被列为“五新”,即工程教育新理念、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新质量、分类发展新体系。

张大良这样理解“新工程”的“新”,“今天的新工程不是明天,明天将被更新的工程所取代,我们应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它”。

“教人钓鱼”不如“教人欲望”

“新工程”人才的培养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我们应该做“加法”还是“减法”?

《通知》将新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分为三种实施类型,即优势工程大学、综合大学和地方大学。每一类大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不同的研究。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老板曾经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谈过关于选拔人才的困惑。例如,目前,一个名为用户界面体验设计的职位长期缺人,但这个职位对应的是一所大学,应该是哪个专业?它涵盖了计算机知识以及心理学和设计。杨斌说,“虽然市场需求很大,但这个行业也很重要,回报率也很高,像这样的一些新工作在国家重要人才名单上是找不到的。”。"

大学培训是“成品”还是“空白”?这个职业应该更详细、更分散还是更广泛?"在招生时,我们能有一个更宽的入口和一个更小的出口吗?"杨斌建议在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实现校本管理。“我们总是说教人钓鱼不如教人钓鱼好。事实上,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

根据张大良的分析,中国工业发展目前处于多层次共存阶段: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数量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三个层次并存。“我们必须走工业2.0补救课程、工业3.0普及和工业4.0示范的平行发展道路。”

张大良认为,这样一种产业发展态势需要两种类型的人才共存,一种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另一种是跨境交叉型人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航天通信工程领域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工程科学人才,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领域需要培养一大批生产管理和技术前沿的工程科学人才

如何建设“新工程”?

事实上,在许多高校,跨学科整合的探索已经开始。钟为天津大学“新工程”建设绘制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的工程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工程教育体系,以大力支持国家的创新发展。到2050年,一个引领世界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将形成。它将成为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构人才的知识体系,重塑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技巧。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家乡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学生。

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促进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的评估体系."钟认为,新工程不应被视为SCI任务。如何评价新工程,如何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是关键突破。

“一些学校来问教育部,如何才能建立新的工程专业?我说,你不应该问教育部,而是问什么行业需要和建设任何专业。”张大良说,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加强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研究,把握产业发展的最新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紧跟产业改革,优化学科和专业机构,做好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工作。

新的工程课程是“与时俱进”。张大良说,这个“时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交汇点,也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新形式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