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温度、湿度、纬度 对病毒传播发出“天气预报”有何作用?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21:55:46
...

在温度、湿度和纬度方面,一些科学研究小组对新冠状病毒传播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就疫情的发展发出了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警告”。这对当前的防疫乃至未来的“预防”有什么影响?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最近发表了一篇预印论文,称新的冠状肺炎疫情主要沿一个狭窄的东西方向分布,即在北纬30度至50度之间的“走廊”内,与湖北、韩国、日本、伊朗和意大利北部等严重流行地区之间。受疫情影响的城市与温度和湿度相关,温度在5摄氏度至11摄氏度之间,湿度在47%至79%之间。这些地点还有一个共同点,即"爆发时间与年温度周期的最低点重合,温度在一个多月内相对稳定"。

研究小组还利用天气模型预测了未来几周内最有可能出现新发肺炎严重传播的高危地区,包括东北亚、中亚、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这张“走廊”地图是在二月下旬首次绘制的。截至记者发稿时,欧洲报告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美国和英国的确诊病例数都突破了数千。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猫王团队也研究了新的冠状肺炎流行和气候的结合。他们收集了1月20日至2月4日429个城市和地区的日确认人数和温度数据,发现温度与新冠状病毒的传播有关:当平均温度上升到8.72摄氏度时,日累计确认人数达到峰值。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有一个最适合新冠状病毒传播的温度范围”,认为随着日平均温度超过这个温度范围,疫情可能会得到相应的控制。这一结论也以预印纸的形式发表。

一些学者质疑这些没有经过正式同行评审的研究。例如,未考虑确诊病例数的增加与输入病例和感染人群的基础之间的关系。另一个例子是只考虑诊断时的温度,忽略了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另一个例子是年龄、性别和其他沟通因素不包括在内。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在谈到媒体分析的相关研究时表示,作为一种流行病学分析,样本量仍然不足,尤其是在湖北以外病例较少、误差较大的省份。他补充说,实验室研究发现,当在大约34摄氏度培养时,呼吸道病毒具有最强的繁殖能力,但是在自然环境中适于传播的温度仍然不清楚。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岳龙、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中心主任张等专家认为,气温上升可能会对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产生一定影响,“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

以非典病毒为例。上海市气象局曾经审查了每天新诊断的非典病例数与当天的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建模,得出在非典发病前7天,非典病例数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结论。非典病例的最适环境温度在16℃至28℃之间。其他研究表明,非典病毒在低温(22-25摄氏度)和低湿度(40-50%相对湿度)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各方普遍认为,非典病毒是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消失的,其中包括温度、湿度和日照时间等自然因素,以及透明和公开病例通报等实际措施和所有国家控制病人流动的最大努力。专家们强调,目前不能寄希望于“让天气消灭疫情”,特别是在中国,那里的预防和控制已经取得了成效,不能因为气温升高而放松警惕。

然而,仍有必要继续查明新皇冠病毒传播的“脾气”。一方面,了解病毒在被污染物体表面的存活情况有助于指导人们科学消毒,避免“过度防疫”;另一方面,一旦新的冠状病毒成为类似流感的“常客”,这些研究将用于指导预防和控制,例如分析哪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面临最大的风险,应该加强什么规模的控制措施,如何预测来年的季节性表现等。,然后帮助可能在“疫区”的人做好准备。

但对于新的冠状病毒“天气预报”,当务之急是提高准确性。研究人员认为,“流行病学-人类系统模型”应进一步整合,现有模型应通过纳入气候、天气等变量及其时空变化,以及模拟人类互动场景进行改进。一些科学家还建议,应该考虑到病毒的变异,“不排除病毒会传播到其他动物,从而演变成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可能会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舒岳龙说,应该加强对动物体内新冠状病毒的监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