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下竹林
我们的记者陈胜伟
卖笋后,卖竹碳汇,卖竹碳汇,还卖竹林下套种的中草药...近日,在浙江省遂昌县蛟潭乡等地,朱伟强等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在导师顾磊的指导下,发现正在当地推广的在学校碳汇竹林下套种中草药的技术,不仅让当地的竹农通过卖笋卖竹赚取收入, 而且还从经营碳汇林和按标准在林下种植中草药入手,大大拓宽了竹农的收入渠道,受到大家的欢迎。
遂昌县是浙江农林大学企业科技特派员的结对服务单位。目前,学校在遂昌县共任命了11名科技委员,协助遂昌县竹碳产业、竹加工、竹林经营、水产养殖、林下中草药、农家旅游等领域的发展。科技特派员不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乡镇工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与其研究领域不一致的情况下,积极搭建学校与地方之间的科技桥梁,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的优势,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
遂昌拥有大量竹林资源,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支持下,遂昌成为浙江省最早开展竹林碳汇交易项目的县市之一。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森林资源,具有生长和更新速度快、年生长量大、固碳能力强、成林后隔年连续采伐等特点。它是增加森林汇和减少排放的主要森林物种,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途径。在浙江农林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全县参与碳汇交易项目的竹林面积达到12万亩,为山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新途径。同时,浙江农林大学科技委员也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指导当地竹农利用有效的林地空间和资源,开发适合当地竹种植的三叶草等中草药种植技术,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竹林立体经营模式。
“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在当地推广的竹林三维管理模式利用了竹子优越的固碳和增汇能力来增加碳储存,并可用于碳市场交易。科技特派员还指示竹农在竹林下种植有前景的中草药,以获得经济价值,实现森林碳汇和林下中草药的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并重,探索“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实用模式,探索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朱伟强说,这一系列技术使当地竹农能够种植竹林,通过销售竹笋和竹制品、经营碳汇林和种植中草药来创收。
在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当地实验种植基地探索并成功地在竹林下种植了三叶虫。该技术主要采用袋栽三叶草绿的方法。每亩竹林可以种植1500袋,每袋至少可以产出22盎司的三叶草。加上市场批发价,每袋至少可以生产60元。除去成本后,每亩纯收入每年可达10000元。与传统的三叶虫种植方法相比,竹林下种植三叶虫比其他作物下套种三叶虫具有更大的优势,具有更好的郁闭度和更好的生长环境。目前,这种方法在遂昌乡镇不断推广。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近年来竹子供过于求,竹子的价格已大幅下降,从2014年的每100公斤竹子43元降至25元,雇佣劳动力砍伐竹子和挖竹笋的成本大幅上升,而竹农的净利润微不足道。因此,在得知碳汇林下种植三叶虫可以实现“竹林收入+碳汇收入+林下中药材收入”等消息后,越来越多的农户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希望参与竹林立体经营的竹林种植新模式。朱伟强说道。
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技术,帮助更多人了解竹林碳汇和竹林立体经营的知识和技术,浙江农林大学师生还走访了景宁、遂昌等地的320多名竹林经营农户,以面对面讲解的形式向农户介绍碳汇知识,调查林下种植中草药的情况,吸引越来越多的竹林农户参与。
“竹林立体经营模式能带来收益,肯定会得到大家的支持。我们家的毛竹林很远,路也很窄。竹子不能被砍伐和运输,但只能腐烂掉。现在根据竹林的立体经营模式,不仅可以卖竹子卖竹笋卖碳汇,而且竹林下种植的中药也是一种收入。即使竹笋和竹子卖不出去,他们也可以卖中药和碳汇。他们的收入不仅会得到保障,环境也会变得越来越好。”浙江省静宁县静南乡中溪村村民徐卫平对继续搞好竹林经营充满信心。
《中国科学报》(第8版,2017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