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康熙为何八次拒绝群臣给他上尊号?
康熙皇帝曾经说过,他“只求现实,不求名”(《清圣祖实录》卷268)这不是康熙的自夸,而是他治国时一直遵守的一条规则。他曾八次拒绝大臣们授予荣誉的请求,这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实例。八次拒绝受封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的郑克双投降了。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平定加尔丹后;此外,还有三次50岁、60岁和70岁生日(1702年、1712年和1722年)。在他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纪念日(1711年和1721年),他两次赢得王位。
在封建时代,敬奉皇帝是一种“隆重的仪式”。所谓“尊帝大典”。(康熙显贵,第242页)因为对于一个专制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已经达到顶峰,不能再增加了,所以“尊名”是扩大政治威望和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措施,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种活动的心态是什么?你有什么政治考虑?我们可以拿第一个和第二个案例进行一点分析。
康熙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西王尚可喜镇守广东,景南王耿仲晶镇守福建,拥兵自重。他们反抗清朝的**,成为独立的政权。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定决心从旧金山撤军。吴三桂、耿和尚可喜的儿子尚志新开始反清斗争。这就是历史所说的“旧金山*”。三藩军队曾占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湖南和江西、浙江、湖北、陕西和甘肃等省,对清政权构成极大威胁。经过八年的艰苦战争,他终于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赢得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两年后,长期占领*的郑克双在清军的压力下向清朝投降,实现了*的统一。毫无疑问,这两件事意义重大。有了这个标志,延续了100多年的著名的“康乾史圣”被打开了。因此,在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之后,大臣们提议向康熙皇帝表示敬意,这应该说是与他们的会面相吻合的。让我们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平息“旧金山*”后,御史贺佳佑第一个提议授予天皇荣誉称号。他的理由是:“今天的扫荡是皇帝的功劳”。因此,“应该增加皇帝的荣誉称号来显示功绩”(康熙七九注,第1卷,第787页。从那以后,有些人可能会真诚相爱,有些人可能会崇拜权力,有些人可能会受宠若惊,有些人可能会随大流。简而言之,从王公大臣到内阁大学士,从九庆到詹士,从科道到其他官员,凡是有资格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向皇帝说话的,都纷纷赶来参加这场戏,掀起了一股索要爵位的热潮。
有人重复了何嘉佑提出的理由,强调皇帝要对“三藩之乱”负责。康熙皇帝断然否认这一说法,他说:“这份报告说,世界因为我一个人的功劳而被毁灭了”,“这份报告毫无用处”。(第787页)他与部长们多次回顾了旧金山的决策情况,称这场斗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如果出了问题,我也会自己承担责任,决不会责怪任何人”。现在胜利是“上天保佑,祖先保佑”,士兵们“厌倦了被动员”。人民正在受苦,“我们在运输途中”,甚至官员也削减了他们的军饷。这是上层和下层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浪费自己的优点,荣誉自己的荣誉称号,并不加区别地邀请自己的恩惠(lài,奖励),这将是可耻的”。(第792页)
上一篇:七条美白真经让你想不白都难
下一篇:项羽虞姬有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