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民:应急管理亟须补上“系统性短板”
新疫情的突然爆发引发了关于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如何进行应急管理的学术讨论。中国应急管理的缺点是什么?应急管理应该如何发展?为此,《中国科学日报》采访了中国应急管理协会副主席、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前院长刘铁民。
中国科学报:从地方*在新皇冠疫情爆发之初的应对措施来看,我们的应急管理还需要加强哪些其他问题?
刘铁民:目前,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明显的系统脆弱性,很多方面准备不足。特别是,改革后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仍处于调整期。短板问题更加突出。当前的疫情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要深刻总结,不要陷入“灾难性事件导致巨大损失——反思、关注和加强投资——小概率事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相关工作将被削弱——灾难性事件将再次导致巨大损失”的恶性循环。
进入21世纪,中国先后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8月7日甘肃舟曲滑坡、当前新皇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在未来,我们将会遇到新的、更严酷的、更复杂的灾难和考验。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为百年后可能不会成为真正威胁的灾难做好准备,并正视缺乏应急能力的各种灾难的系统性缺陷。
《中国科学报》:你如何理解你刚才提到的“系统性短板”?
刘铁民:目前,关于应急管理的过程有很多讨论,比如如何分配物资,如何控制人员。目前,更迫切的是尽快建立应急管理专家智库平台。
在疫情早期,国家卫生和疾病控制部门也派出专家对疫情做出一些基本判断。我注意到这些专家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或专业人士。他们最初的实地考察结论与钟南山院士等人的结论完全不同。我们经常把这个问题归因于一个或几个人的错误判断。事实上,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时,不应只依靠一个人或几个专家,而应建立一套制度机制,以智囊团的形式汇集集体智慧,纠正个人可能出现的偏差,以确保决策基本上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中国科学报》:这个智库专家平台应该有什么样的运行机制?
刘铁民:就专家智库平台的运行机制而言,一些国际惯例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例如,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有一个专家咨询机构。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官员和决策者一起讨论重大问题,包括与美国总统保持密切联系。
首先,我们应该把对灾难的应急准备提升为国家安全战略。目前,处理意想不到的问题通常是暂时的,只有当问题出现时,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办法。然而,对一些可能导致危机的重大灾害的应急管理应侧重于事件发生前的应急准备。有必要建立一个正常的、系统的、基于能力的应急准备模型,并最终形成可验证的能力。
在当前形势下,为了解决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有必要建立一个类似于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的议事机构,成为党、*、军队乃至社会各界参与的危机管理组织。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有效地做好应急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处理突发事件。
《中国科学新闻》:中国应急管理协会有类似智库的功能吗?
刘铁民:中国也有类似的应急管理组织,如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协会和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这些组织的初衷是考虑类似智库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无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来看,仍然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难以保证其能够发挥类似的作用。例如,这些协会的专家没有渠道反映他们的观点。
一些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党校和其他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智库的作用,但这些智库的专业范围狭窄,主要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一些从事政治和理论研究的专家很难对新的皇冠流行病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要求我们在智库的建设中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例如,医学专家不应该是唯一被派往武汉调查的专家。除了医学专家,还应该有应急管理专家参与。这些专家应该在事件发生前进入工作状态并进行系统的讨论。
对于概率极小、破坏性极大和高度复杂的灾难,任何地方都没有多少准备和经验。此外,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近年来刚刚经历了重大改革,仍处于过渡期。碎片化、信息渠道不畅和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常常使我们难以有效应对。我们迫切需要将我们的应急管理从最初的单一灾害分散管理转变为多灾害综合管理。
《中国科学报》:在构建应急管理专家智库平台方面,我们下一步应该把精力放在哪里?
刘铁民:我们的智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机制和制度化建设。首先,智库平台应该是广泛的。在相关国家机构的指导下,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库平台专家研究领域的普遍性。兰德公司、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和哈佛大学等应急管理研究机构都是独立运作的,其中一些是私人机构,但不影响它们在重大国家决策中的作用。
其次,智囊团专家回归专家的本质。我们现在有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一些经理确实非常能干,但是没有必要像专家一样对非常专业的问题发表意见。另一方面,一些专家经常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倾向于做出政治决策。事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专家应该敢于说出真相并给出专业判断。在此基础上,如何决策是管理者的事。
最后,根据国家战略需要,有组织地搭建国家平台,大力培养国防、安全、医药、金融等领域的应急管理人才。在我熟悉的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我们缺乏一个能够为重大国家决策提供决策支持的团队。
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的改革将继续进行。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留学,谁来补上“安全课”
下一篇:刚刚,“老南极”郭琨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