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晓红: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迎改革契机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0:41:32
...

“这一流行病暴露了我们城市在应对重大流行病方面的脆弱性和应急管理职能的不足。这是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大改革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对其进行科学改进。这一疫情将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建设大发展的重要节点。”针对此次疫情防控体系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的不足和缺陷,著名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小红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充满期待。

目前,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的完善存在哪些漏洞和不足?如何完美和完美?陈小红分享了她的新想法,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中国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存在哪些不足、漏洞和弱点?还缺少什么,还有什么有待确定?

陈小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大疫情应急管理顶层规划设计落后。我国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规划仍不明确,固化了疫情应急管理体系,降低了管理效率水平,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保障落后,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初期缺乏防控计划,数据共享和转换应用渠道不畅,野生动物市场监管薄弱;疫情应急法治建设滞后且难以实施。应急资源调查和灾害数据库等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目前,*危机管理技术仍然是一个简化和零散的应用。数据、决策、指挥、应急响应、智能响应等环节之间没有互动,难以为重大疫情应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疫情应急反应中,多个实体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存在多头指挥、救援力量过度部署、分散作战等现象。这导致了重复建设和资源配置不当。同时,社会参与水平低,制约了智能治理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缺乏专业应急人员,部分应急管理人员难以承担指挥责任。复合救援队伍非常短缺,专业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短缺,专业应急救援资金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中国科学报》:中国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的基础和优势是什么?

陈小红:首先,在经历了非典疫情后,我国全面启动了应急管理建设,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四大类,并按照特别重大、重大、重大和一般四个层次实施分类和分级管理。

中国基本建立了以属地管理为主体、*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管理、各部门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地方已形成统一协调、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应急管理组织,应急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此外,2013年,国务院进行了机构改革,发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规划》,将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体系中的重要部门纳入*部门,努力打破部门与*和地方*的分离,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2018年成立新的*应急管理部门,整合分散的应急资源,集中应急管理机构,以优化协调和效率,提高*治理能力为方向。

《中国科学报》: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国医疗资源失衡的问题。大型医院“过度拥挤”,初级医院没有充分运转。你如何看待基层医院在公共卫生系统中的作用?

陈小红:基层医院直接面对当地人民的医疗服务和健康需求。它们是发现、报告、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部门,在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下一阶段医疗改革的任务要求。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5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5.1万个。这表明,一个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不仅取决于一个单一的公立医院或公立医疗机构,而且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应发挥主要作用。

我认为基层医院建设存在四个问题: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弱化、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硬件设施滞后、社会信任缺失。

针对这些问题,我建议,第一,增加对基层医院、公立社区医院或公私合营社区医院建设的投资。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都是由当地人经营,质量有时难以保证,也难以增加投资。

二是借助智能技术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基层医院的服务项目不应局限于预防保健、健康体检和急救,而应积极开展和实施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网上教育等项目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

三是构建医护人员生态圈,加强人员建设。适度提高基层医生的基本工资,关注医生的需求和成长。同时,建立大医院支持基层医院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宣传,增强群众到基层医院就医的信心。

第四,完善监督协调机制,提升社会公信力。加强对*、社会和第三方组织的监管,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法制和文明医疗理念,改善医患关系。

《中国科学报》:在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哪些经验?

陈小红:美国的应急管理机构由五个层次组成:联邦*、州*、县、市和社区。五级应急机构可以覆盖全国所有领域。同时,他们拥有一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保障体系,确保及时、有效和充分地提供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美国联邦应急管理机构根据突发事件的强度和规模划分不同级别,由当地应急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处理,超出范围的决策由联邦应急管理机构评估后做出。

日本是一个三级应急管理组织,由**、县和城市、城镇和村庄组成。当没有灾难发生时,三级*将召开防灾会议。在灾难情况下,成立一个临时组织来处理灾难。在日本的应急管理机制中,不仅国家参与,而且社会组织和公民也需要参与防灾救灾事务。行政主体及时调整相关防灾政策、计划和法律。公共服务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工明确,共同承担保护公民生命和财产的义务。

澳大利亚的应急管理机制也重视普通人的作用。国家组织正规的技术培训,使志愿者掌握各种救援技能,达到国家认可的资质,成为灾害发生时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

《中国科学报》:通过这次疫情,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疫情控制能力?

陈小红:我们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技术在疫情应急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一方面,加快重大城市疫情应急管理数据库建设,通过云采集、云存储、云计算等新技术支持重大疫情大数据运行,打破数据孤岛,与智慧城市脑系统数据库对接,整合应急管理部门,会同卫生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组织相关专业机构, 手机定位、交通客运、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人员登记等大型数据资源的跨部门、跨区域整合,完善协同平台机制,推进多平台运营支撑和资源联动,提高全国疫情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另一方面,研发部署重大疫情监测设备设施和后台支持软件,针对重大疫情城市的潜在风险,承担国家互联网5G战略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和利用快速分析海量疫情信息的能力,充分合理利用大数据资源,不断更新疫情模型,开展疫情趋势科学研究和判断,推动智能应急决策。

《中国科学报》: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陈小红:首先,在编制公共卫生专项规划的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应急资源和能力,严格执行应急预案框架指引等相关规定,积极推进预案数字化,开展应急预案动态管理,特别要加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预案建设。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与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和突发公共事件宣传培训,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及时开展重大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宣传培训和现场演练。

新形势下,公共卫生安全应急预案体系还必须引入国防与民用技术相结合的机制。完善统一领导、军民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军民融合、联合保障的网格支撑体系。扩大国防资源的民用功能,加强物流配送、防疫应急物资生产等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国防与民用技术一体化、军民联合防护等优势,共同应对疫情。

此外,要完善重大卫生事件恢复生产和工作计划,完善相关企业恢复生产的报告和备案制度,减少恢复生产和工作的审批程序,严格控制企业联动防控机制建设、防控计划制定、员工信息安排等关键环节,协助企业完成恢复生产和工作的审批工作,实现分类、分区、分时段有序恢复工作。

中国科学报:你提到了中国缺乏专业医学人才的问题。我国应如何加强专业医学人才的培养?

陈小红: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家,加强各类公共卫生院校急性传染病(或新传染病)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点公共卫生院校建立新传染病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工作站。

另一方面,除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其他医学学科的医学背景人才外,我们还需要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规划中加*生经济、卫生管理、卫生政策等跨学科专业,改变目前相关专业和学科的边缘化,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经济学和公共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科学报》:重大疫情也是对国家储备能力的重大考验。你对进一步完善国家储备体系有什么建议?

陈小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完善储备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国家储备的依法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战略物资储备法。存在立法分散、立法滞后、立法层次低的问题,制约了各类储备的整体协调,不利于各类储备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储备基金保障体系,加大公共卫生设施投入,加强基金管理和使用。储备资金的收支和运行管理由国家控制,储备资金的数额根据国家需要控制。

同时,在科学研究和对世界形势和国情判断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战略储备物资的品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适时调整战略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应急能力。

此外,要进行系统规划、全面规划和协调,提高物资储备的协调保障能力。同时,应加强数据共享的应用,提高物资的动态管理水平。建议结合我国战略物资储备发展现状,建立科学高效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统一标准和规则,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采集的大数据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