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采各国之长 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之基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0:41:26
...

目前,全球新发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在为世界做出贡献和分享防疫和控制经验的同时,中国也应该正视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许多问题。为了更科学有效地“抗击疫情”,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我们可以理性地分析和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

在许多国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流行病早期预警和预防与控制是一种常规做法。

美国采用TIA(全面信息意识)系统,整合电子邮件、电话、互联网搜索记录、交通和住宿信息、信用卡记录、医疗记录等各种电子信息,努力预防和控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加坡的RAHS(风险评估和地平线扫描)系统从公共或私人渠道收集信息,用于国家安全、经济预测、媒体监测等。

疫情显示了我国卫生防控工作中信息传递不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与传统的调查和统计方法相比,大数据技术能够准确、及时地显示甚至预测人群流动驱动的疾病传播的网络动态,从位置、图像、文本等渠道进行跟踪和预测。中国应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5G等技术,建立涵盖公共安全、健康、人口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数据平台,为应对疫情等各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创建信息库。

与此同时,中国应调整和完善疾病预警和防控组织体系,确保重大疫情预警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处理,防止错过类似疫情预警和防控的黄金时间窗口。在组织结构和职能方面,我们可以探索疾病控制部门的机构改革,并在疾病预警和预防、卫生管理、人口研究、经济预测等领域建立协调机制。

在信息收集和应用方面,应重视组织激励,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建立跨部门的数据链接和共享机制,以便有效收集关键数据,并在疫情监测和分析、病毒追踪、预防和治疗、资源分配等方面充分发挥支持作用。

也值得借鉴防控经验,构建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控制重大疫情的国际正式立法由来已久。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制定、颁布和完善了各种公共卫生法规、传染病防治法、紧急救助法等法律,支持从*到地方的统一应急管理体系。美国应急系统包括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和国家应急框架,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结构组成,从低到高逐步实施应对。高层次对低层次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英国已经开发了一个国家风险评估程序来评估各种可能的危险和威胁。德国风险分析和公民保护联邦指导委员会直接联系内政部、环境部、卫生部、交通部、经济和技术部以及劳动部,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由总统直接派遣,直接指挥国家紧急救援部队。

中国可以加快相关领域的立法步伐,形成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通过纵向统一的机构管理建立规范的部门联动机制。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上述机制可以作为协调和调度各方组织力量提高防疫控制效率的基础。

应急业务管理需要标准化和精细化。德国通过《现场作业指挥条例》规范应急指挥的现场作业。国防部队、警察、医疗急救、消防、技术救援等部门都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标准化救援行动。德国联邦技术救援机构有技术分组,如搜索救援和爆破,负责全国的技术救援和培训。日本通过各级*具体的防灾计划细化各部门的职责,明确运作机制,并不断修订和实施运作。在预防和控制新皇冠肺炎疫情中,新加坡*每天通过官方网站更新疫情信息,准确、详细地披露每个病例的信息,这不仅缓解了公众的紧张情绪,也使其能够合理地避免高风险活动。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

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长期社会保障机制更为重要。

首先,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负责流感等疫苗的研发、疫苗制造商的投资、疫情进展的实时监控和发布,以及国家疫情教育。中国可以对疫苗研发给予更多的规划和指导,充分培养和支持国家公共研究部门、医药行业企业等研发力量。对于研发难度大但潜在需求迫切的疫苗,可以更紧密地开展国际合作,实现更快、更准确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第二,只有统一和协调应急支持,我们才能应对紧急情况下对人员和物资的大规模需求。日本贸易协会与*提前签署合作协议,组织企业参与国家应急储备和救援物资,以减轻重大紧急情况下国家物资供应的压力。中国还应该以*为主导,与各行业和企业协调合作,形成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紧急融资和管理也是紧急支持的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应对卫生紧急情况的核心预算有许多资金来源,包括成员国缴纳的年度会费、成员国的灵活捐款和其他组织的自愿捐款。在公共卫生应急基金的筹集和管理过程中,我国可以部分借鉴上述做法,完善收支法规,公开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中国还可以推动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体系,开展培训和演练。

最后,公共卫生教育及相关教育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是疫情防控的正常基本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其他渠道,定期更新和发布关于流感相关知识、自我预防和诊断的详细的全国流行病教育。宣传教育海报在日本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健康教育和流行教育也积极向公众普及。这些做法提高了公众健康意识,降低了传染病传播的可能性。

中国还应加强针对公众的公共卫生教育,特别是在社区(村庄)的基层。然而,高素质的教育科研人员是公共卫生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鼓励和加*生、经济管理、医疗保健等领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支持建立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教学科研平台。

总的来说,中国在资源禀赋、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机制方面是独特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构建新时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王春潮现任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静音,暨南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王宪彬,暨南大学经济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