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BP机后尘,手机于5年后谢幕?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坚持使用手机一定是许多人的日常生活。最近,一篇自发表的文章称,智能手机将很快“失宠”或在五年内消失。
那么,手机真的会消失吗?未来人类的交流工具是什么?《科技日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地位下降或逐渐边缘化的手机
便捷小巧的智能手机兼具传统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功能,本质上是智能电脑的微型版本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手机支持个人信息管理、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无线接入、多媒体应用等。这些功能的本质主要是实现人与外界的互动。
在严看来,智能手机是除个人用户电脑之外的另一个*计算平台。这两种*计算平台分别利用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上达到了两个鼎盛时期。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智能计算硬件将无处不在,这将对智能手机计算平台的主导地位带来巨大冲击。
“智能手机是否会消失取决于它们能否满足我们未来的需求。”严说,未来人们对通信和信息处理的需求不会消失,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需求还会进一步加强。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特定的计算平台来满足,但这些平台不一定采用智能手机的形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当前的智能手机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也不能在没有迭代的情况下承担未来计算平台的任务。
“我在2014年提出,智能手机的消失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这里提到的消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但智能手机将逐渐失去其在电子产品中的主流地位,并将逐渐被边缘化。”北京莱博世纪股权投资中心总裁杨宁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预测,手机“消失”可能需要五年多时间。
通信门户网站飞翔网络首席执行官向立刚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也指出,目前还无法确定智能手机消失的确切时间,可能是5年、10年甚至20年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项目将取代当前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
“‘手机、传呼机、小灵通等通讯设备曾经是炙手可热的明星,但随着技术的升级,它们相继倒下。也许智能手机也会看到这一幕。严说,智能手机大楼将会倒塌,失去其核心地位。这一事件发生只是时间问题。速度取决于智能手机本身的变化速度以及智能系统的硬技术和软环境的缓慢发展。
未来所有终端都可以实现智能化
“在互联网时代,主流终端设备是个人电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终端是智能手机。在未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终端可能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物体,如路灯、电视、空调、桌椅等。”向立刚说道。
"所有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总趋势."杨宁指出,目前芯片价格高是阻碍智能设备普及的主要原因。“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依赖手机,主要是因为智能芯片的成本相对较高,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人们只能不断提高单台机器——智能手机的智能。试想一下,如果智能芯片变得非常便宜,智能成本可以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一切都智能化呢?”
所有设备都是智能的是什么意思?
“下一代智能平台将内置于全方位的三维人机交互设备中,使交互无处不在。”颜说,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是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等外围设备来实现的。智能手机只有将这种模式小型化和数字化,并采用基于触摸屏的虚拟输入技术。在物联网时代,人机交互可能在短期内采用增强现实技术来取代任何需要屏幕的设备,如智能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构建准真实的场景模拟和交互,高度贴近人类真实的离线交互,为人类提供全新的交互体验。
“小米智能扬声器、亚马逊智能仓库和苹果智能手表等产品已经显示出这一智能趋势。”杨宁说,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智能世界的萌芽。
“随着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代替外部设备,将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结合起来。真实数据通过脑电波直接进入大脑,而忽略了人们与外界互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等中间设备。”阎指出,电影《阿凡达》中截瘫的前海军士兵杰克·萨利(jack sally)仰面躺着,用自己的脑袋控制着虚拟化身的战斗。尽管这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是一个科幻概念,但现在看来,精神控制很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
计算能力和硬件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
我们要爬多少座山才能实现“全智能”?
“除了计算和存储设备等便利的硬件设施之外,支持具有更高计算能力的系统也非常重要,例如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此外,区块链、大数据、生物识别等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和迭代,为“智能一切”奠定技术基础。”阎对胡爱芝说道。
“随着智能产业的逐步形成,人们将更加关注智能芯片和深度学习算法。”杨宁表示,目前,谷歌、苹果、微软、英特尔、高通、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自主开发人工智能芯片,深入学习算法在过去十年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严看来,“一切智能”的终极版本——精神控制——离不开对人脑自身机制的进一步探索。其次,如何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脑电波信号也是一个主要的技术难点。“在我们将大脑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互联网的愿景。”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可能也对这场智能革命有些恐惧。例如,当智能机器取代人们工作时,我们如何支持我们的家庭?”在杨宁看来,担忧肯定存在,但没有必要过于悲观。一些以人为本的工作岗位的消失,自然会产生新的工作岗位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例如,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电报员职业正在逐渐淡出舞台,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将在诸如移动电话制造和通信服务等行业中创造。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未来也是如此."杨宁说。
[相关链接]
远程通讯工具:“手机”和英国石油公司的机器
1973年4月3日,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
改革开放之初,手机穿越海洋来到中国,在大陆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手机”。1987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此后,“移动”正式进入中国,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移动通信时代。
据报道,中国在1987年诞生了第一个“移动”用户。用户花了20,000元买了这个“手机”,还得付6,000元上网费。他回忆说,“手机”在他的贸易谈判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后,7年后,“移动”市场打开了。
1994年,在深圳举行的第一次手机号码拍卖会上,一位竞拍者花了65.5万元买下了“手机”的幸运号码——908888888。同一天,深圳电信发展公司推出30个“手机”号码,售价196.6万元。
那时候,“手机”无疑是一个紧俏的产品,但它的外观设计和功能很难与现在的手机相比。“移动”又厚又重,重量超过1公斤。除了调用,它没有其他功能,调用质量不够稳定。
事实上,真正让中国用户想起摩托罗拉的不是“手机”,而是英国石油公司的机器。20世纪80年代,随着BPMs的流行,“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发送信息”的广告广为人知。
与“手机”相比,英国石油公司的机器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信息。用户需要通过电话拨打寻呼站的号码,告知寻呼的业务伙伴号码以及他自己的姓名和电话号码。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市场上有多种类型的血压仪。据媒体报道,从1995年到1998年的四年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超过1539万,寻呼业在2000年达到高峰。(马静·林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