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2013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科普小知识2021-07-09 13:30:57
...

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步新闻

1.历史上,人类探测器已经飞出了太阳系

美国宇航局9月12日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目前正在寒冷黑暗的星际空间中“行走”。人类,欢迎里程碑式的第一步进入星际空间。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是“旅行者1号”离开太阳系的日子。目前,探测器距离太阳约190亿公里,但它仍然暂时受到太阳的影响。科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副局长约翰·格伦菲尔德说,作为人类派往星际空间的“大使”,航海家1号勇敢地踏上了探测器从未到过的地方。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开启了人类科学梦想和事业的新篇章。

2.首次用3D打印“活体组织”

研究人员已经创建了一个水滴网络,可以模仿生物组织中细胞的某些特征。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团队利用3D打印机将这些小水滴组装成一种类似胶水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像肌肉一样弯曲,像神经细胞束一样传输电信号。这一成果有望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在4月5日的《科学》杂志上报道了这一结果。研究人员称,这种印刷材料的质地类似于大脑和脂肪组织,可以进行类似于肌肉活动的折叠运动,并且具有像神经元一样工作的通讯网络结构,可以用来修复或增强衰竭的器官。

3.世界首台碳纳米管计算机竣工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使用新的设计方法制造的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包含178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由10到200个碳纳米管组成。然而,这个装置只是未来碳纳米管电子装置的基本原型。目前,它只能运行支持计数和排列等简单功能的操作系统。这篇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专家认为,由于硅本身的性质,传统的半导体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这一新的突破使人们看到了用碳纳米管代替硅来生产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可能性。这项成就可能开启电子设备的新时代。

4.这是人类DNA首次具有四股螺旋结构。

剑桥大学的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麦格纳宁和其他人在《自然化学》杂志上报道说,过去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具有四股螺旋结构的DNA,但他们不知道这种结构是否在人体中自然存在。他们使用了一种能发出荧光的物质,这种物质只与四链结构的DNA结合,而不与普通双链结构的DNA结合,首次证实了人类DNA中也有四链螺旋结构。Balasubramanyan说,能够证实人类细胞DNA中存在四链螺旋结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控制癌细胞增殖的关键。

5.首次捕获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

来自许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在11月21日的《科学》杂志上说,他们首次使用埋在南极冰层下的粒子探测器来捕捉来自太阳系以外的高能中微子。科学家评论说,他们观察到的是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第一个“确凿证据”。中微子天文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从2010年开始,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和新西兰的200多名研究人员开始使用冰块天文台来捕捉中微子。所谓的“冰块观测台”是指一个体积为1立方千米的探测器,由5160个光学传感器与86根钢缆串联而成,并将它们埋在南极冰下。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它利用中微子与冰相互作用时发出的微弱蓝光来工作。

6.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研制成功。

浙江大学开发了一种固体材料,称为“全碳气凝胶”,密度仅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全碳气凝胶”的结构韧性也很好,经过数千次压缩至原始体积的20%后,可以迅速恢复。此外,“全碳气凝胶”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只能吸收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达其自身质量的900倍。研究结果于2月18日在线发表在《高级材料》杂志上,并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亮点”专栏中得到强调。

7.世界上唯一实用的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已经研制成功。

9月6日,中国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设备“深紫外固体激光源前沿设备开发项目”通过验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精密深紫外全固体激光器的国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生长出大尺寸的氟硼酸钾铍晶体,并发现该晶体是第一个通过直接倍频方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发明了专利棱镜耦合技术,并率先开发了直接倍频的先进技术,产生了深紫外激光。目前,中国科学院已获得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棱镜耦合装置专利。中国科学家应用这一系列设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我国在深紫外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8.实现最高分辨率的单分子拉曼成像

在中科院侯建国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的亚纳米分辨率,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0.5纳米。6月6日,《自然》杂志在网上公布了结果。三位评论家称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记录,是该领域建立以来最大的进步”。"这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高质量的工作,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世界著名的纳米光子学专家也在同一时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专栏中写了一篇文章对这项研究进行评论。

9.世界上最大的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研制成功

8月24日上午,世界上最大的单机容量核电机组——台山核电站1750兆瓦核电机组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气有限公司制造,并成功从四川省德阳市发运。台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也是世界上第三座采用EPR第三代核电技术建造的核电站。东方电气有限公司为台山核电站提供一期全部两台核电机组,单机容量1750兆瓦。东方电气有限公司是迄今为止制造的技术难度最高、结构最复杂、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核电发电机。东方电机开发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如新型转子线圈组装技术、新型定子线棒制造技术、新型保护环组装技术和新型油封系统组装技术。

10.世界上第一台模拟计算机研制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江星带领科研团队,结合国内外十余个单位,提出了新的拟态计算理论,并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动态变结构拟态计算机。9月21日,“新概念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在上海通过了国家“863”计划验收。根据用户不同的应用需求,伪计算机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来提高效率。测试表明,模拟计算机的典型应用的能量效率比普通计算机提高了十几倍到几百倍。其发展的成功使中国计算机领域从追随创新向引领创新、从集成创新向原创创新跨越。同时,它还能有效解决我国核心电子设备、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软硬件长期受系统技术方面人为控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