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背后的故事
王大珩
在长春科技大学的师生眼中,校训是学校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学校的哲学、精神和文化传统。2002年,学校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后,在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广泛的活动,征集新的校训。2004年12月,学校校训为“明德、博学、求实、创新”。
校训背后是老校长王大珩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体现了长春工学院56年办学历史的总结和积累长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雨欣说,“名德、博学、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八字箴言,是许多师生用实际行动实践*核心价值观的指南。
明德“弃博学”先于道德
"美德意味着显示伟大的美德,遵守公共道德和严格的私人道德."杨雨欣说,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修身养性。将明德放在校训的首位是要求高尚的道德和行为成为人类和教育的基础。“王大珩先生“放弃博学”的故事证明了他创立了以德国为首要教育宗旨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今天的长春科技大学)。”
1938年,怀着用科学拯救国家的心,王大珩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应用光学。1942年,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当他意识到他的国家的技术发展迫切需要光学玻璃技术时,他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去英国的昌司公司学习和工作。后来,他回到中国,从1952年到1960年,他带领长春光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了“八大件和一个玻璃系列”。后来,他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仅比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晚10个月。
博学的索引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1958年,为了给新中国培养光学精密机械和仪器专业人才,王大珩亲自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担任长春光学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和长春光学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尽管时间很紧,他还是坚持给学生们上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的课。
“他说学了,有很多故事.”杨雨欣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64年,王大珩先生指导一位名叫赵洪宽的大学生开发了一种地质勘探分析仪器。他带领赵洪宽院士到长春地质研究所共同研究需求和总体规划,要求材料性能指标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最后,毕业论文获得了国家科学会议奖
王大珩学生、长春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慧琳曾在长春科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到王大珩的故事。“自1980年以来,王大珩先生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他非常重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要求创新。”他说,不允许王大珩先生在审查他的论文时犯任何错误,他的研究涉及许多领域,如光学玻璃、光学设计、短波光学等。许多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光学领域的领军人才。
「以『博学』为校训之一,是以王大珩精神鼓励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还要涉足其他领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杨雨欣说。实事求是地删除标题前的“著名”一词
王大珩先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他的突出个性之一。
1982年,光学专家蒋筑英逝世后,蒋会林负责收集整理他的事迹,其中写道:“蒋筑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当王大珩审阅过的初稿回到江慧琳手里时,“著名”之类的字眼全被划掉了。他还指出:“你不能随便用这样的话,它是否出名要由社会来评价。”
1996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召开了视频红外转换成果鉴定会。在充分肯定结果的同时,王大珩坚持在评论中不使用“国际先进水平”。他认为目前的结果只是实验室水平,而美国已经将它们应用于设备,从实验室到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杨雨欣说“实事求是”的座右铭是指出实事求是的真正含义。“一切从现实出发,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被用来追求真理和真正的知识。这也是科学的魅力和王大珩先生留给长春理工大学的宝贵财富。”
高校开设光学仪器专业的创新建议
王大珩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科学研究的探索上,也体现在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上。
从英国回来后,王大珩和眼镜商龚祖通共同建议在大学开设光学仪器专业。
1952年,浙江大学设立光学仪器系。1953年,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光学仪器专业。随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相继开设光学仪器专业。如今,全国有100所大学和学院设立了这样的专业。
王大珩先生还创办了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哈尔滨科技大学。之后,他建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申请博士授权单位和军事光学博士研究中心,并建议国家增设“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王大珩先生一直在创新和推动中国光学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和长春科技大学的逐步发展。
杨雨欣表示,王大珩先生的精神激励着长春科技大学的教师、学生和员工大胆探索,不断追求新知识,将创新思维融入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上一篇:冯长根:20年促成一件科技幸事
下一篇:朱厚熜简介及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