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的战略科学家 悼念牛文元先生
[纪念]
牛(1939年11月-2016年9月),河南焦作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制度化进程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从事研究工作已有50年,学术研究严谨,写过许多书。他于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自2003年(至2014年底)起被任命为国务院顾问。他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人口、资源和环境委员会委员。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和名誉组长,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研究组组长和首席科学家
我是在1989年初认识牛先生的,至今已逾27年。最近,听到牛先生因病去世,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在我看来,牛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的一生是不断求知和追求真理的一生,也是不断贡献知识、为人民和国家服务的一生。
牛先生从一个农村孩子一步步成长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他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和严格的科学训练,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在他长达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中,他首先成为了一名理论地理学家,并为中国的理论地理学做出了贡献。他也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倡导者,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论、战略和政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他也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情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创新者,并代表中国科学界为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了“中国智慧”。
我从内心尊敬他,钦佩他。我特别写这篇文章来悼念他。
联合合作
1989年初,我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国情。牛先生正在承担“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这一重要课题。同年8月,他与我和王毅代表课题组共同撰写并完成了《生态赤字:21世纪中华民族生存的最大危机——中国生态环境预警报告》。这是我与牛先生最早的合作。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对当时中国的生态环境作了一个基本的评价,即:先天不足,而非优越;人为破坏,后天失调;退化污染,两者都有;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落后于破坏速度,环境质量正在恶化。这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后果最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据此,我们在报告中向中国社会发出了最严重的生态危机警告。如果我们不立即采取重大甚至严厉的行动措施,逐步缓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那么日益严重的“生态赤字”将会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成为影响中华民族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危机。
在报告中,我们还提出了基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并建议选择“节约资源、适度消费、注重内涵发展、实施总量控制、大力保护环境、实施生态建设”的总方针。
作为我国首次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的重要成果,这份报告引起了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同志的高度重视,并作出了感人的批示。随后,新华社记者卓培荣和李希光用中英文进行了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与牛先生的合作既有效率又令人愉快,我至今记忆犹新。所谓高效率,是指我们在短短几个月内,根据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国家政策咨询报告。所谓愉悦,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沟通、相互讨论、反复修改报告草稿的过程。我们非常喜欢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
由于这门学科的难度,它不仅需要大量的综合知识,还需要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远见。牛先生和我们成功地抓住了生态环境与国情这一跨学科、综合性、高难度的研究课题。当时,我认为牛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具有全球视野的战略科学家。
连续创新
我记得牛先生曾经告诉我,做科学研究就是能够写出自己的专著,特别是那些“大头”的专著,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正是这种不断创新的强烈意识,使牛文元先生在5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在现代地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等许多领域,对知识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牛先生于1989年出版了一本研究中国自然资源的重要著作《自然资源开发原理》。
1992年,牛先生又出版了《理论地理学》一书,将数学应用于地理学,努力完成理论地理学从后续型向创新型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从描述型向分析型的转变。
1994年,牛先生正式出版了《可持续发展概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专著。就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论而言,它是原创的。通过整合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杂巨系统,从综合与合作的角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学的一项代表性工作。此外,他的《绿色战略》一书也于当年出版,该书全面阐述了21世纪中国的环境和发展战略。
牛先生1998年出版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分析》一书,首次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即与“经济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方向”相对应的“系统方向”。
1999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首席专家牛编辑了《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这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第一个系列年度报告,也是世界上一个独创的系统研究方向。它明确指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贯穿整个可持续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首次获得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综合评价和分类。
从1999年到201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作为中国科学院面向决策者和公众的“科学与社会”三大系列年度报告之一,每年出版一卷,迄今已出版16卷。这是一本真正的“大书”,也是牛先生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它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牛先生文远的不断创新从未停止过。继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之后,他于2000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构想》的书。他将系统研究应用于世界现代化研究,构建了现代化研究的总体框架,揭示了现代化进程的三个本质点,提出了确定现代化方向和速度的三个宏观标准,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双重特征,并制定了衡量中国现代化状况的“八个层次指标”。仅在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2002年)、(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相继发表,勾勒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2007年,牛文元的20卷本《中国可持续发展纲要(国家卷)》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科技界第一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学术文件。它可以看作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综合集合。它也被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百科全书”,并获得中国*图书奖。
*曾经说过,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最难的事情是一辈子做些好事。对于学者的学术创新来说,不是这样吗?一个学者写几本书并不难。困难在于他会一生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新的作品会不断地出现,这将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证明。牛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用了几十种心血,用白纸黑字写下了“道德高尚、功勋卓著、言出必行”。他也为中国科学界和学术界不断创新和突破自己树立了榜样。
书籍万岁
2015年8月11日,牛先生来信邀请我出席《20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记者招待会,并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即席发言。我欣然接受了邀请。8月26日,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管理政策研究所的新闻发布会。《20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是世界上第一份关于“后发展议程”的专业研究报告。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和中国学派的观点,是中国的第一份世界可持续发展报告。会上,牛先生介绍了该报告。他自信地说:
“我们特意将我们的研究视野从中国扩展到整个世界,以展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并强调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理论责任。在我们的长期研究中,我们强烈地意识到,中国的智库必须有学术信心,走出去,向世界敞开眼界,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敢于对世界做出独立的评价。”
然后,我对报告和研究工作发表了意见。首先,我要祝贺牛先生和他领导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率先在中国正式发表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非常专业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这也表明牛先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学术研究已经上升到“3.0版”,而此前撰写的《可持续发展概论》(1994年)和《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分别代表“1.0版”和“2.0版”。
我还提到中国学者对中国做了很多研究,但在世界上不多。牛先生的报告是中国第一份关于科学和行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报告,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学者对世界问题的观察和讨论,并侧重于世界发展中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这是牛先生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份可持续发展报告。我有幸参加了这篇报道的新闻发布会,并学会分享他的知识、思想和智慧。然而,我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牛先生,然后是再见!
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就像他来到这个世界一样,他一无所有。因为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是不同的,你能为世界留下什么?知识、思想和语言。
牛文远先生离开了我们,留下了几十份心血。当我们打开这些书,读着它们的白纸黑字,我们总能立刻想起先生的声音、外貌和微笑。几十年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直在曲折前进。虽然道路并不平坦,但人类并不感到恐惧和孤独。因为我们身边有许多科学家、智者和思想家,如牛先生,他们为我们点亮了知识、智慧和思想之光,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正如*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话:“生而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这句话对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来说更有意义,传达了一种极其宝贵的人生观。
这是为了纪念牛先生!
(胡鞍钢,作者是清华大学国情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图片均为数据图片)
阅读更多
著名理论地理学家牛逝世,享年77岁
《201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中国发展质量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
《中国科学院学报》思想库精选
牛在京举办科技活动50周年庆祝活动
《2011年中国科学发展报告》公布了北京、上海和浙江三大国内生产总值
学者谈李连胜证伪:学术研究不能触及道德红线
牛院士:中国能源研究应关注“开源”
中国科学家牛首次获得世界环境与发展奖
牛:见证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