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情绪低落就是抑郁症
抑郁症,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拿本月来说,12月1日,美国华裔科学家张首晟,与抑郁症的战斗之后意外去世;12月5日,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勇,因抑郁症自缢身亡;12月14日,先前失联的昆明大学生的遗体被找到。她在遗书中说:“我好像抑郁了。”
失联大学生遗体被发现(图片来源:微博)
可惜,见得多并不定于理解深,对于抑郁症,大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一:抑郁症的发病率很低
2013年,有学者对17项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重度抑郁症的发病率是1.6%。[1]
根据联合国、《自然》杂志等权威机构的报道,中国的抑郁症总患病率大约是3%。[2,3]
与此同时,抑郁症的诊治率却相当低。前不久,清华大学和《柳叶刀》杂志联合发布了《中国健康城市报告》,其中提到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人只有8.3%被确诊。在确认的患者中,又只有一半在接受治疗。
抑郁症的分类
误区二:抑郁症就是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是抑郁症最典型的表现之一,不过,抑郁症不仅仅是情绪低落那么简单。
首先,普通人的情绪低落往往是有原因的、单向的、一过性的。早晨跟爱人吵一架,自然会难过,到了中午可能会好一点,等到晚上说不定就没事儿了。
抑郁症患者却不然,他们的情绪低落未必有原因。早晨起来不知道为什么便郁郁寡欢;通常会反复,到晚上稍微缓解,第二天早晨再次出现——几乎每天如此。
其次,虽然有“难过得不想吃饭”这个说法,但扪心自问,倘若眼前真有美食,我们大部分人还是会吃,而且吃完饭心情多半好一些。换句话说,情绪低落不影响饮食欲望,我们仍然能从吃饭中获取乐趣。
抑郁症患者恰恰相反,他们不仅失去了进食的欲望,而且失去了欣赏食物的能力,即使美食当前也不为所动。
最后,越是情绪低落,越渴望倾诉,渴望别人的支持与理解。而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认知异常、思维缓慢、记忆力下降、不愿意跟人打交道。严重时,甚至会不吃、不动、不说话,像个木偶一般。[3,4]
抑郁症的症状
误区三:多想想开心的事儿可以预防抑郁症
2003年,郭文斌等学者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比一般人多。[5]
以常理而言,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越容易走出低谷,对吧?为什么它们反而患上了抑郁症呢?
因为抑郁症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不足。
传统上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异常。神经是情绪的指挥官,也是情绪的缓冲带。该难过的时候,自然要难过,但是不能超出某个阈值;不该难过的时候,便不能难过,否则会影响到健康。一旦神经系统异常,情绪和行为肯定相应发生改变。[6]
抑郁症相关因素
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脑内的多巴胺活性,远比正常人低。多巴胺想必大家都知道——“快乐源泉”。
此外还有旁证,神经系统的功能,受遗传影响,而多项研究显示,抑郁症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3,4]
近几年,有学者提出了其他假说,比如肠道菌群理论。每个人肠道内都生活着大量的细菌,正常情况下,它们是稳定的、对健康有益的。一旦正常菌群失调,便有可能释放炎症因子,干扰免疫系统,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情绪和行为异常。
误区四:抑郁症可以自我诊断、自我治疗
网上常常有人转发抑郁症测试,不过这些测试,多数不怎么靠谱。
网上流传的抑郁症测试(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方面,抑郁症的症状涉及情绪、躯体、认知三个层面,需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等多种不同的手段。而网络上流传的测试,往往只关注情绪。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存在妄想的患者,怎么可能自我诊断呢,如果自己能觉察到,还叫什么妄想?
另一方面,这些测试通常没有经历过严格检验,可靠性存疑。
临床上对抑郁症的诊断,包括定性与定量两个项目。定性上,除了上面提到的检查之外,主要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进行症状鉴别;定量上,常常使用量表,其中最常用的,是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属于他评量表。也就是不能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是由医生通过对病人的观察,进行判断、核算总分、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半个世纪以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尤其是判断治疗结果方面,被认为是最佳评定工具。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图片来源于网络)
抑郁自评量表,属于自评量表,医生向患者解释每个条目的含义,由患者自行打分。优点是使用容易、记分简单;缺点是对于某些患者,可能准确度不佳。主要用于住院患者的测量,如果是非住院患者,要十分慎重——不能用评分代替精神科诊断。[3]
抑郁自评量表(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必须严肃对待。如果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务必尽快向专业人士求助。
抑郁症的应对(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
参考文献
[1]GU L, XIE J, LONG J等.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Mainland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J]. PLOS ONE, 2013, 8(6): e65356.
[2]抑郁症[EB/OL]. [2018-12-17].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3]李凌江, 马辛.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4]郝伟, 于欣. 精神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郭文斌, 姚树桥, 卢永红等. 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特征的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10): 693–695.
[6]CASPI A, SUGDEN K, MOFFITT T E等. Influence of Life Stress on Depression: Moderation by a Polymorphism in the 5-HTT Gene[J]. Science, 2003, 301(5631): 386–389.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