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蒲慕明:培养出大师级科学家,才算成功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0:38:02
...

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致力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机制。

"只有培养杰出的科学家,我们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

■我们的记者陈琼可

出生在大陆,在*长大,在美国学习,然后回到大陆工作。66岁的蒲慕明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首任和现任所长。多年来,他致力于在研究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机制,并努力培养当地的世界顶尖科学家。

“我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教育,我的价值观是成为沟通中国和西方的桥梁。”蒲慕明带来的是全新的、有竞争力的科学研究机制,而神经科学正越来越接近一流国际科研机构的目标。

通常怀着爱国之心

杜克大学的马克·卡伦教授曾对美国杂志《科学》说:蒲慕明是科学界的“超级明星”。蒲慕明是国际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在世界上的中国科学家中,只有少数人能获得这样的荣誉。

1976年,在完成了在普渡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后,蒲慕明被聘为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的助理教授。1981年,北京医学院和加州大学埃文分校联合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加州大学派蒲慕明去讲课。今年,蒲慕明33岁,已经是加州大学埃文分校的生理学副教授。有一次,回到中国后,他在长安街的一家餐馆里吃刀削面。同桌的一位老主人问他:“兄弟,你是上海人吗?”几十年来,蒲慕明一直记得一句漫不经心的话,“我很高兴听到它。虽然我是从海外回来的,但这里的人仍然视我如己出。”

1999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50多岁的蒲慕明愉快地接受了邀请,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导演。他以高昂的斗志,有条不紊、丰富多彩地照料着神经病学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不久,不断打破中国生命科学在世界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的记录。神经病学研究所的实力已经扩大。该研究团队已经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超过29人,拥有400多名研究人员。

“近乎残酷”的学术认证体系

神经病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燕深受感动。“浦志强给研究所带来的是一条相对完整的‘生产线’,它受到了很多人思想观念的影响。神经病学研究所真正竞争力的核心不仅在于引进一些科学家、发表高水平论文和提高学术水平,而且在于真正引进一种全新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非常有效。”

在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的第二年,蒲慕明提议研究所的所有项目负责人都应参加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的审查(即“审查”和“审查”)。科研机构必须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审查。长期以来,这在国际学术界一直是一件普遍而有益的事情。然而,当它在神经病学研究所实施时,它让蒲慕明大吃一惊。“三个年轻的项目领导拒绝参加。他们的理由是:为什么我所做的研究需要你的指导?”

面对所有的压力,蒲慕明决定坚持这个制度。经过几年的实施,神经病学研究所的学术讨论风格是好的。团队领导和其他研究人员都愿意接受并参与评审。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养成了接受批评的习惯。

在蒲慕明对神经病学实施的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措施引起了很多震惊和争议。这是“苛刻到近乎残酷”的学术认证体系。每个研究小组都必须接受权威国际学术同行的严格和定期审查。其中,研究人员每四年接受一次审查,高级研究人员每六年接受一次审查。该体系的实施和建立不仅是对中国科研机构传统体系中评价体系的挑战,也是部分科研人员的选择。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克服旧文化残余的制约,使科研机构能够快速发展。”蒲慕明指出,严格的国际学术评审制度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神经病学研究所的健康发展。

培养实验室“领导者”

每周至少工作6天,在测试台上的工作时间不得少于50小时,阅读试卷的时间不计算在内这是老布制定的规则。在神经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总是可以看到穿着白大褂、专注于实验的年轻人。他不仅要帮助学生修改论文,还要教语法和表达技巧,这很难。

蒲慕明是一个“工作狂”。十多年来,他几乎每个月都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来回飞行。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蒲慕明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即使在美国,蒲慕明也经常利用晚上的“时差”来处理研究所事务和回复电子邮件,通常工作到凌晨1点或2点。

每年夏天,蒲慕明带领一个团队在安徽农村开展科学夏令营。他认为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参与社会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可以扩大学习中所用的心态范围,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写论文、成名和成家立业。

至于外界的赞扬,蒲慕明的态度仍然是谦虚和冷静的。“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科研院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继续产生一流的成果,要吸引国际同行的注意,而且该院已初步具备条件;第二,大多数研究团队的领导者都有国际声誉,但目前还没有。第三,这也是先锋人物出现的最困难的条件,我们通常称之为大师。如果我们能培养出这样的领导者,我们将会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