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的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0:37:56
...

"在我心中,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科学院神经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祖国工作是最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曾经有过这样的身份——中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位外国所长。去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再次成为中国公民。2017年对蒲慕明来说意义非凡。首先,他重新获得了中国国籍。第二,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子在神经学研究所出生。

蒲慕明出生在南京,在*长大,在美国学习,自1999年以来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的首任所长。现在69岁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蒲慕明接受了我们记者的独家采访。

“是时候恢复中国国籍了。”

“以美国公民的身份代表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为中国的大脑项目大声疾呼是不合适的。”多年来,蒲慕明一直参与中国人才工程的规划。他认为是时候恢复中国国籍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公民的最重要原因是,他经常要去世界各地参加会议。不用签证,持美国护照去许多国家旅行更方便。现在,蒲慕明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中国,申请海外签证比以前方便多了。“我的心一直相信我是中国人,在我的祖国工作是我一生中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蒲慕明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有了这个想法,并重新获得了中国国籍。

1981年,时任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生理学副教授的蒲慕明教授主持了由加州大学和北京医学院联合举办的细胞生理学研讨会。这是他离开32年后第一次回到大陆。那时,尽管学生们很少提问,但他们会认真做笔记。从那以后,他告诉自己要经常回去工作。

19年打造一流神经研究所

“几乎是独自一人,它在上海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国际格鲁伯神经科学奖在评论了他的科学贡献后增加了这句话。

蒲慕明于1999年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并担任该所首任所长,该所被称为“临危受命”。当时,大脑研究所只有三个研究小组,科学研究陷入了困境。在蒲慕明的领导下,仅用了四年时间,神经病学研究所的13个研究小组就打破了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在世界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记录。自2003年以来,它是国内第一个引入国际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同时也探索了人才流动和退出的机制。2009年,一个脑部疾病研究中心成立,以建立一个非人灵长类动物平台。2011年,神经病学研究所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获得生物科学类第一名。2016年,世界上第一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被构建出来。去年11月27日,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猴子诞生了。根据他的说法,神经学研究所目前正在使用克隆猴子来建立一个睡眠障碍模型,如果成功的话,这个模型可以在年底前完成。

科学研究仍然需要紧迫感。

蒲慕明于200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他因在大脑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了全球神经科学领域的高声誉格鲁伯奖。

“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封我写给实验室里年轻人的信。事实上,我没有在里面写很多字,比如没有午休。”蒲慕明笑着说,年轻人每周至少要工作6天,总共50个小时,否则他们就不能做好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应该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但内部仍然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请不要在不久的将来购买任何你不需要的东西。我非常反对在年底前花光所有未使用的资金。如果我们不能用光这笔钱,我们不需要它,我们必须把它还给中国科学院或其他来源。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正确态度。”这是蒲慕明曾经发给神经病学系主任的一封电子邮件。这是他自己做的。神经病学研究所成立以来的19年里,没有一辆公共汽车,也没有一辆特别的公共汽车或司机。在搬进新楼之前,他办公室的墙壁是湿的,而且剥落了。他从未要求过翻新。(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