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今天,大学培养的人才合格吗
编者按: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仍不平衡,整体质量仍不够高,不能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正视挑战和不足,找到有效的改革途径,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从今天起,本刊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报道,直面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阵痛,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提供思路、引发讨论和借鉴。
“网络可以解决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大学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的大学是否对每个学生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真正关注他的性格、兴趣和潜力?”
“为什么今天接受培训的学生似乎什么都知道,但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稍有欠缺?”
不久前,在江苏省苏州市利物浦大学举办的2016年高等教育创新年会上,许多学者指出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育人是基础,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几项职能中最重要的一项。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我们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询问注册情况:
●从“寒点”到“活生生的人”,招收大学生仍然困难吗?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的招生一直备受争议和批评。质疑主要体现在:招生是否公平,尤其是自主选拔是否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什么时候招生不再成为大学“掐尖”的战场?招生选择是否足够科学,学校是否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从专业和兴趣等方面选择适合学校的人才。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学生。高校招生作为整个人才培养链中的第一环,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回应质疑,解决上述问题,让高校招生进入科学轨道,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为高校招生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加强综合素质测评的措施,使扭转“唯分论”和注重考生个性化培养成为可能。今年,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内的高校在浙江省试行了“三位一体”招生,这增加了从“冷门分数”真正升级到“活生生的人”的可能性。当然,如何进一步提高考察和选拔人才的能力,保证选拔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也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册过程是否与培训过程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期以来,对大学招生一直有很多批评。该大学似乎在招生过程中做了“很大努力”,但在随后的培训过程中“耐力不足”。对此,一些专家直言不讳:目前,我国高校的招生和培养环节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许多优秀大学对本科教育和学生缺乏关注。目前的情况是“在高考中抓住所有的优秀考生,然后自杀”,这是令人心碎的。其他专家指出,“高分考生的数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学校的面子有关,而招生后的培训质量是隐性的,所以高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招生和人才培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招收不同潜力、不同专业的学生,大学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计划。相反,学校设计了不同的培训项目,在招生过程中也需要个性化的推荐。我希望高校的招生能够更加勤奋,努力为每一个被录取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和高质量的培训。
第二个问题培训:
●为什么大学培养的学生总是被批评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如今的学生聪明、思想开放、能快速接受新事物,但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超时。这位长期在我国航空航天研究前沿工作的学者不无担忧。
缺乏创新动力的最重要原因是对科学研究缺乏兴趣和好奇心。“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我只是非常好奇。”爱因斯坦的话很熟悉。十年前,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去清华大学科学学院与清华学生进行了一次讨论。当被问及科学发明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时,他们没有选择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数学,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和努力。相反,他们都提到了兴趣和好奇心。
但不幸的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我们接受的教育越多,我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越少。”从这个观点来看,是教育“扼杀”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说。
取得一流的结果是基于对问题的持续关注和默默坚持。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中,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很难持续下去。
如何让学生真正热爱他们所学的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否经过充分优化,能够真正满足未来人才的需求?
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它能被称为一流的人才吗?它能满足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吗?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后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一些大学领导就已经意识到,目前一流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过去不同,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例如,我们培养的人才对重大全球问题关注不够,不愿意或不敢投资颠覆性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突破,对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和变化趋势缺乏清晰的认识。有必要改革人才培养计划,使学生能够从全球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跨越民族和文化背景。在当今社会,工具知识越来越多,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成长最重要的价值观和能力,避免成功目标的功利化和庸俗化。人才的“平均值”并不低,但“方差”很小。我们必须为个性发展设计一条道路...
“今天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为现在服务的,缺乏独立的观点和思想,无意识地把学生当成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李培根认为,“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未来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让优秀教师回归教学,与时俱进地改进课程设置,更加客观合理地推进通识教育。虽然前面的路还很长,但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三个问题的评估:
●大学是否已经学会使用“严格”制度来确保人员培训的质量?
最近,一条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南京林业大学先后“退学”了几十名学生。对于学校来说,按照规定处理不符合学业要求和辍学的学生是常识。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评价和淘汰机制。
如何逆转?记者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强了对学生的评估和过程评价,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整个教育过程也进行了过程评价,如在博士生学习的中间进行中期评估,加强对本科生各个学习阶段的评估要求。
用“严明纪律”来强制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国大学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尽管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
●大学应该对学生、知识、素质或能力进行哪些检查?
评价是标准,也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目前高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当前的评价体系和取向应该如何改变呢?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正在优化。北京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的杨东平教授说,“从国家本位到以人为本,从应试教育到重视个性培养,综合素质,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都是重要的进步。此外,“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接受。
应该如何检查质量和能力?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探索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一些高校要求毕业论文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只是优化评估模型的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北京大学考试研究所所长秦春华所说,“经过4年的本科培训,学生们达到毕业要求了吗?从表面上看,符合要求的学生可以毕业,但许多大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无法回答毕业标准的问题。中国的高校应该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并对最终的“收获”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不应该只是完成毕业典礼,为学生找工作,而是应该扎实地做最基础的工作。”
上一篇:榛子补钙 五大坚果各有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