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内原创科普读物为何“有知识没意思”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1:44:46
...

国内原创科普读物为何“有知识没意思”

国内原创科普读物为何“有知识没意思”

图片说明:优秀的科普书籍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准确的知识点表达、易懂生动的文字。“雨蛙教师趣味自然课”系列“深夜惊喜音乐会”、“冈特生态儿童书”中文版第三辑“墙书”系列“地球通史”近日出版,受到业界好评。(所有出版商提供图纸)

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近日评选出25种和48种图书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其中,国内原创图书的比例约占60%,高于往年。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原创科普图书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增长,但遗憾的是,目前在图书市场销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科普图书仍大多是“外国面孔”,尤其是“爆炸性”科普畅销书,仍以进口原创图书为主。

科普不仅仅是澄清科学概念,“知识枯燥”已经成为过去,还需要更广泛的科普读物。

资深出版商认为,与欧美成熟的科普市场相比,国内原创科普图书与国际一流科普图书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整体上没有足够的科学家和一线研究者致力于科普图书的创作;第二,在文字创作和科学术语“转码”方面,专业水平有待加强。

科普作品的读者越少,门槛越高。

对科学之美的认识和讨论正渗透到大众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些批评家认为,科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阅读和文化消费中的“正当需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总编辑王世平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变革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气象、动植物、航空和航天等社会热点,我们都需要科学素养来判断和做出决策。优秀的科普书籍既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准确表达知识点,又需要通俗易懂的生动文字——用专家的话说,“读者越小,门槛越高。”

高门槛意味着科学知识需要有效地“代码转换”。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除了普及知识,科普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培养对知识的兴趣,激发年轻人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索世界。例如,“雨蛙老师有趣的自然课”系列、“鼹鼠博士的地震探险”和“驾驶机器人看恐龙”等科普图画书都获得了国际科学阅读奖。这些书的作者是72岁的日本科普绘本大师松冈秀吉。翻开书,近100种昆虫藏在图片里,就像儿童趣味版的昆虫指南,从土壤到地面,从草地到树木,昆虫的外貌和周围的生态环境都很好。其中一场“深夜惊喜音乐会”以主角树蛙的再现为线索,揭示了动物王国与彼此生存的关系,激励人们去爱护和尊重自然。“更真实的”松冈大营从不遗漏每一个细节。即使当他画绿色树蛙的拟人形象时,他也会小心翼翼地画青蛙的脚趾——前脚4个脚趾,后脚5个脚趾。

在科学思想传播的背后,作者有必要准确捕捉解释对象。自称“昆虫少年”的松岗大营,经常在早上和晚上观察和收集昆虫。他每周去一两次他家附近的池塘。他还收集和处理世界各地的生物数据。另一位动物专家兼作家穆棱经常走进大自然,潜入深谷,偷偷观察红豺、狐狸和蓝雀,参观百年老藤和陡峭悬崖上雕刻的巢穴,最近出版了自然写作系列《穆棱动物小说》。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一个动物角色的背后,都有成千上万字的科学观察笔记,所有这些记录了生物的本质和特征。

呼唤圈内科研与科普的“双轨对接”

推广原创科普,最重要的是吸引科学家,培养新一代优秀作家。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的科普创作明显遭遇瓶颈。根据陈佳洱的分析,以学校为例,每一个奖项和职称的评定并不取决于他们对社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取决于一些量化指标,这就很难调动中青年科普人才的积极性。

国外的科普儿童书籍有着相对深厚的传统,许多顶尖科学家将参与科普写作。科普读物《冈特生态儿童书》已被翻译成38种语言,并在全球发行,最近出版了第三版中文版。这套书的作者冈特·鲍利在他30年的环保宣传中,积累并发明了许多传播科学思想的小窍门。他将这些成果与研究课题相结合,设计出让孩子们好奇的小故事,包括“泡泡能捉到鱼”和“石头能造纸”等主题。林庚儿童图书馆推出并出版的“墙书”系列,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长期从事科学和历史研究。他在跨越国界方面很灵活,并使用一个大的历史视角和时间地图来完美地形象化科学进化的故事。

能够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并不意味着能够写出优秀的科普作品。走出固有的知识话语体系是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普作家告诉记者,中国的一些科普书籍呆板,充满了“随笔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人士在对各种创新瓶颈表示遗憾的同时,也发现了我国一些中青年科研学者取得的一些新突破:他们从大学和领域汲取营养,在创新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探索,使科研与科普的联系呈现出新的面貌。以萤火虫研究专家傅新华的《水中之光》一书为例。作为中国第一个保护萤火虫的人,38岁的傅新华身上有很多标签,包括大学教授、科普作家和观察萤火虫研究中心主任。这些年来,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进行实地研究,发现了几种新的萤火虫,并开发了亚洲第一套完整的追踪、记录、分析和模拟野生萤火虫闪光频率的设备。在这些珍贵资料的基础上,他构思并创作了相关主题的书籍,使许多孩子成为“萤火虫的粉丝”。

(转载自Xin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