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有序复工 高校迎来“小考”时刻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1:58:42
...

2019年底,一个就业平台整理出了国内一些大学公布的2020年寒假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显示,最长的寒假达到了52天。作为回应,该平台称其“因嫉妒而面目全非”

然而,没有人预料到,直到今天,新发肺炎的突然爆发不会把中国所有的大学和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都带回来。对漫长寒假的羡慕已经变成了对重返校园的期待。

不久前,这一希望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许多大学最近宣布,它们将允许教职员工有秩序地重返工作岗位,为未来学生的大规模回归做准备。

疫情的“压力测试”

目前,国内首批公开宣布允许教职工有序返校的大学包括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兰州大学和云南大学。有趣的是,四所学院和大学都为他们的员工设定了相同的返校日期——3月16日。

其中,兰州大学最早于2月24日开始实施管理服务人员上岗。在此基础上,3月13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决定从3月16日起,学校各单位符合健康要求的教职工将取消轮岗,恢复正常工作。

此前,东南大学于3月10日通过其新闻网发布通知,要求从3月16日起,50%的符合入职条件的高校机构和直属单位在职员工可以正常工作,允许50%经院(系)批准并符合条件的在职教师进入校园工作,允许50%经校办企业批准的在职教师进入校园工作

三天后,苏州大学也向社会发布通知,表示从3月16日起,学校符合条件的教职工可根据工作需要,经批准后分批逐步返校,并为开学做好准备和值班。

在此之前,江苏省防疫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小组已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开始组织教师逐步返回学校现场,为开学做准备。高等学校的有关规定实际上是对本通知的具体执行。”苏州大学副校长、学校防疫控制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彪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当前工作的核心目的是通过逐步让教师返校来为学校的离线开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逐步返回学校,测试学校为未来学生大规模返回所做的整体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工作也可以被视为学校正式开学前的一次‘测验’。”刘彪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就在上述四所大学宣布恢复工作后一周,吉林大学、长春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几乎同时宣布将在近期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吉林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吉林大学防控办公室成员易大海表示,不同高校恢复工作的“一致”步伐实际上是基于吉林省疫情防控形势的总体变化。

吉林大学于3月20日发出复工通知。也是在这一天,吉林省人民*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公告,宣布从当天14时起,全省新发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级二级响应调整为省级三级响应。

“除了降低防控水平,长春市指挥部最近还发布了一份文件,以全面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这两份文件的发布表明,吉林省高校教师回流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易大海表示,从科学防控的角度来看,当全社会的防控措施调整时,高校作为链条之一,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虽然外部环境正在改善,但是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来防止“问题人员”进入校园。例如,苏州大学规定,教职员工只有在被隔离连续15天,且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没有仍处于隔离期的家庭成员的情况下,才允许申请返校。我持有“苏州代码”绿色代码,我和我周围的家人没有发烧或咳嗽等症状。经教职工所在院系和学校防疫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返校。

"目前,学校集中在三个学区。我们的规定非常详细,申请人需要在特定时间从特定学区的特定学校大门进入。每份申请只在一周内有效。”刘彪说,学校希望通过这一严格的管理过程,完成一项针对疫情的“压力测试”。“只有通过这样的测试,我们才能确保教师和学生将来返校时能够经受住考验。”

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苏州大学有5000多名员工。自通知发布以来,每天进出校园的员工人数约为1000人,总体比例不高。由于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学校全体员工返校的准备相对来说是正常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在未来的“大考”过程中不会遇到压力。

在此之前,教育部已明确表示,要解决大学开放问题,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社会上的家长都认为,或者说绝大多数家长都认为,目前的学校开学是安全的,而且开学后必须有相应的防控材料和条件。

对此,刘彪坦言,物质问题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挑战。“江苏大学应该是江苏省物质储备最丰富的高校之一。目前,我们有近20万个口罩的储备,足以应付目前的情况,但考虑到将来会有多达5万名学生返回学校,现有的储备显然是不够的。」

作为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之一,吉林大学现有学生约7.5万人,教师和教职员工总数超过10万人。"说到压力,也许我们的压力是最大的."易大海说,根据吉林大学的计划,学校在学期中将有200万个口罩储备,到目前为止,一半的储备已经完成。

幸运的是,随着国内工业生产秩序的恢复以及口罩和其他防护用品生产能力的提高,与1月和12月相比,现在高校购买口罩和其他相关用品的难度大大降低。然而,即使如此,仅仅依靠高校储备物资还是有一些困难。对此,刘彪也坦言,*需要在必要时充当“支持者”。

然而,当我们真的有足够的口罩库存,这是否意味着高校可以进入“开放的节奏”?

“不管什么样的物质储备,它们仍然属于“阻塞”的范畴。当面对大规模的学生流动时,显然不可能仅仅依靠“*”易大海说,限制大学开放的因素不在于物质储备的水平,而在于人们聚集时传播病毒的风险。

“在校园环境中,这种风险无法通过外部保护完全消除。我们无法想象学生戴着面具在一起度过一个月。”易大海表示,这实际上是高校难以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州大学校长助理*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在某些场合(如用餐和上课),学生群体聚会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我们让学生从家里回到大学去上课,但是我们应该尽力避免这种风险。大学的整个服务和保障体系应该做好迎接这种挑战的准备。”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风险,在学期开始时,吉林大学计划继续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并与小班教学模式相配合,尽可能避免大班教学。然而,这显然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降低高校疫情爆发和蔓延的风险,只能依靠中国整体防控形势的持续改善。”易大海表示,在这方面,高校除了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计划外,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

海外挑战继续增长

3月21日,吉林大学发布复工通知的第二天,国家卫生委员会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指导意见的通知》,对不同场景佩戴口罩提出了科学建议。它提到,不再建议公众在某些特定场合佩戴口罩,例如在家里和户外,在没有人员聚集和通风良好的地方。从伊拉克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这表明我国的疫情传播压力正在减轻,这对高校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也非常有帮助。”他说,但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防疫工作的重点转向预防和控制输入性病例,高校也必须考虑来自海外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既包括目前在中国学习的外国学生,也包括在国外学习的当地教师和学生。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几乎每个受访者都提到了这一点。

3月10日,西交通大学执行校长Xi·杨眠向目前滞留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家长们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内容是关于家长关心的学生是否能回家的问题。如今,随着国际疫情的不断恶化,留学生滞留海外问题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

据*杰介绍,鉴于目前的防疫形势,学校已经联系了国外的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提醒他们及时保护自己,注意自己的健康。对于经沟通确认回国的师生,学校将尽快向有关部门和社区报告,并全力配合和严格执行检验检疫、隔离观察等防控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输入性疫情的防控方面,国家卫生防疫局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斌在3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对入境人员的管理是在准确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按照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对确诊、疑似、无症状感染者及相关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并对入境后的其他入境人员进行健康监测。目前,各地普遍要求所有移民被隔离14天。

对此,部分相关人士在采访中呼吁*部门协调和组织相关力量,在未来学生大规模返校后,开展对归国师生的返校隔离工作。高校应该避免承担太多的隔离责任,也就是说,它们不能隔离校园。否则,如果出现错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在采访中,大海坦率地承认,孤立的问题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领土*必须是海外人员入境隔离的牵头单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院和大学不应做相关准备。”易大海说,特别是在一些隔离条件不太好的地方,高校应该承担一定的防控责任。事实上,教育当局也在这方面作出了相关规定。

“防疫和控制从来不是一个“单一的话题”。*和大学应该建立互补的相互合作关系。”易大海说,更何况,预防和控制高校内部的疫情是高校的责任。我们不能把责任更多地推给社会。

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在访谈中,一些学者将高校在疫情中的状态分为四个阶段,即休假状态、轮班工作状态、疫情防控下的正常工作状态和正常开学状态。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处于防疫工作由轮班工作向正常工作过渡的阶段。

在这种状态下,高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过程演练,特别是对于后勤保障和学生回国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做好相应的计划。

事实上,3月21日,也就是刘表接受记者采访的第二天,江苏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全省高校做好4月13日开学的准备工作。江苏省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规定大学开放时间的省份。

*杰告诉记者,面对未来的学生返校,应该特别注意在返校的路上对信息的准确控制。“从返校到学生安全有序地返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对学生返校信息进行一对一的统计和核实,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后勤服务支持,进行程序演练和各种措施。"

在这方面,伊拉克海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高校面临的疫情防控现状与以往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同时,要全面把握学生的行动轨迹,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进行精细化管理。”易大海说,例如,应该注意学生浴室的管理,因为这是一个拥挤的地方,学生不能戴口罩。"我们考虑过所有这些细节了吗?"

“在学生防疫问题上,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有针对性地部署预防措施,并形成标准和应急计划。这是我们在现阶段必须做的。”在接受采访时,刘表这样说。

此外,*杰表示,在应急准备方面,高校不应忽视对师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疫情过后,如何引导师生调整心态,恢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他说,在现阶段,学校和师生之间的联系只能依靠互联网或电话,学生返校后的面对面交流和咨询应该继续下去。但是,现在就要开始,做好研究和判断,提前做好计划准备。

为了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最近组织编写了《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其中也开辟了专门的章节进行指导。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该书主编之一、中南大学副校长陈翔表示,过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注重技术工作,往往忽视公众风险认知和情感引导。然而,人是公共卫生事件的主体。从人的角度研究风险感知及其行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于高校来说,疫情的防控绝对不允许出现“百密一疏”。一切工作都应以预防和控制为前提。尽管中国目前的防疫和控制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面对未来学生重返校园的“大考验”,我们不能松懈采访结束时,*杰如是说。

扩展阅读

流行期模型对师范院校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自从新皇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所有高校都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这包括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然而,这种“不正常”的模式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毕敦荣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今后,当疫情消退、高校秩序恢复正常时,我们或许能从疫情中得到一些高校治理模式改革的启示。

例如,由于流行病的影响,一些在大学里很常见的行为被禁止了。“在正常时期,大学里的会议成了惯例,视察和视察过于频繁,这使许多教职员工深感不满。然而,在疫情期间,高校的治理模式已经从“面对面”转变为远程控制和远程信息传输,许多会议和视察被取消。这实际上可以看作是高校治理模式的“进步”

毕敦荣表示,在高校治理中,一些传统方法效率低下,但仍然流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者没有尝试新管理模式的意识或勇气。“然而,在疫情的压力下,大学领导不得不尝试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或举行视频会议。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可能会意识到新管理模式的优势。”

“至少在新模式下,大学将更像一所‘大学’,这将给一些大学管理者一些启示。”他说。

在采访中,毕敦荣坦言,疫情期间的网络管理模式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距离感可能更适合大学的组织模式。“毕竟,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相对来说更加*,离线管理往往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工作条件。”正因为如此,即使今后高校的正常秩序得以恢复,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和借鉴流行期模式,以推进高校整体治理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