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辩题 高校是否应该开设劳动课

科普小知识2022-05-29 03:46:48
...

陈允恒绘画

今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2019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在《工作实施意见》中,《意见》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

为了响应号召,一些高校开设了劳动课,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劳动课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价值吗?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阶级吗?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一词?

本期我们邀请了云南大学和贵州大学的辩论队来讨论“高校是否应该开设劳动课程”。

3月20日,在辩论特刊发表的关于是否有必要出国接受学历教育的辩论中,支持大连理工大学的支持率为95%,反对北京理工大学的支持率为5%。

平方

云南大学

概观

欢迎你,我们的立场是高校应该提供劳动课。劳动课不是简单的机械化动作训练,而是一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这门课可以称为劳动课、行动课和实践课。重要的不是题目,而是课程的目的和效果。今天我们讨论的是这个争论的话题,实质上是讨论在高校开设劳动课能否提高大学生正确理解劳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衡量高校是否应该开设劳动课的标准。

首先,劳动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他们权利和义务的统一。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越来越重视理论而不是实践。大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们不应该“只去大厅,不去厨房”。劳动课理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明确什么是劳动,为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劳动。清洁是劳动行为,科技研发也是劳动行为。我们不能单方面将劳动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劳动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是社会赋予个人生命价值的权利保障。它不仅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也是创造资源的基础。另一方面,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承担劳动义务,回报社会,让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和进步。

第二,高校开设劳动课有助于大学生对专业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高校的一些专业课程偏重于理论教育,缺乏相应的实践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俗话说,千里之行,百看不厌。目前,仍有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重理论知识教育,轻劳动实践,不利于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我们不能仅仅通过阅读和背诵来记住我们祖先通过劳动获得的知识和真理。只有参与实践劳动,才能充分理解知识概念的本质,理解专业内涵,全面提高学术水平,激发创新意识。

在当今大众创业和创新的时代,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锻炼自己的技能并科学地将知识付诸实践尤为重要。单一类型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只有敏锐的嗅觉和对时代发展的快速反应,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当前强调创新、快节奏、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趋势。通过劳动课树立科学正确的劳动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指南。同时,劳动实践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提供了保障,是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确的劳动观也是对自身使命的正确认识,充分的劳动实践是创造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

试点高校的系列劳动课程体现了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当今社会的基调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表明,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念的普及和劳动能力的提高是大势所趋。然而,与此同时,这门课程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保证课程的实施性和有效性,它需要的具体操作以及它所产生的资源消耗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理论知识的学习决不能以缺乏劳动为代价。劳动对我们的意义绝不是机械的重复。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寻求进步,“知行合一”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回答对方的问题

1.劳动阶级和劳动教育有什么区别?劳动阶级如何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张兴仁: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劳动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普通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附加价值与实践等其他课程相结合,但从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重视。然而,劳动阶级强调关注劳动本身,布置劳动本身的细节,并注重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实际培养。

劳工阶层的目标是将科学理论简单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提倡纯粹的体力劳动。相反,它鼓励培养科学思维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辅之以做更多事情和知道如何做事情的基本技能。如普通家用电器的维护、家用电线电路的设计和安装、简单的PS和编程技巧等。

2.劳工阶层应该包含什么?现阶段,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内容适合高校?

苗琦:劳动课应该包括实践、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课程旨在教授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练习注重常用的专业技能,如电路维护、焊接钢筋、组装家具、正确使用电锯等。,并积极鼓励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并自愿完成它们。社会接触教学生如何有效地与社会沟通,遵守社会规则,发现社会市场,并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表达他们的社会需求。

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转型时期,高校劳动教育也应涵盖上述三个方面,培养高智能、高能力、敢想敢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广泛开展吗?劳动教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必要在大学里开设一门特殊的劳动课程吗?

杨舒涵:高校开设的课程不仅限于传授专业知识的“第一课堂”,还包括提高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第二课堂课程的设计环节,属于劳动教育。反思我们所参加的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我们发现这些活动耗时长,费时费力,收效甚微。一方面,这表明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忽视了技能的提高。

例如,在社会实践中,写作和摄影技能经常被使用,但学生表现出的是写作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熟练操作摄影和摄影机器等。这些难道不是大学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造成的吗?

结论

总之,劳动教育及其对劳动意义的强调在我们这个时代并没有过时。劳动的意义不是机械化的重复,而是资源创造的过程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手段。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劳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课堂学习中走一段漫长的旅程。

我们的时代是大众创业和创新的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劳动班大学生的收入为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提供了保障。正确的劳动观是使命感的源泉。

劳动阶层不是资源的浪费,它是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我们所做的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让当代大学生完全适应社会,在这个日益快节奏的社会中,通过实践,真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沃土上漫游。

反面

贵州大学

概观

谢谢,我的朋友。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今天的辩论,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劳动和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它的具体形式会随着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它的具体内容会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课程,以具体劳动技能为核心内容,其教学目标指向具体劳动技能的掌握。

因此,应该清楚,劳动教育和劳动阶级是不平等的。高校是否应该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必须考虑劳动课对于解决新时期社会和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我们的判断标准。原因如下:

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在高校开设劳动课并不能完全实现这一目标。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在学生中发扬劳动精神。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倡导和尊重劳动,理解最光荣、最高尚、最伟大和最美丽的劳动原则。”这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准确诠释。然而,劳工阶层往往局限于特定和单一技术技能的推广和培训。这种对劳动教育的简单化处理是对劳动教育核心目标的误读。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都能在培养工作精神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各种志愿服务都以大学生的意愿为前提,更好地体现了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精神。

其次,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现状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应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高校开设劳动课程并不符合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劳动教育的概念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生产的复杂性显著增加,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由纸、布、粘土等材料制成的针、剪、尺等简单工具的制造,早已严重脱离了新时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成为历史。

现在,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脑力劳动的比例都在增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同比增长13.4%,新型劳动力不断形成。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需要一个敢于创新、敢于开放、善于实践的聪明的劳动模范。这表明中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劳动的本质是所有知识的生产和应用。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智能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劳动教育应与时俱进,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第三,从人的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指向对人性的确认。劳动阶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有限性不能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有限性。劳动是人类的客观活动。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确认。在劳动中对自己的肯定是*和有意识的人性的表现,这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源泉。

因此,劳动教育可以教会人们努力工作、诚实工作和创造性工作。其本质是劳动对人性的满足和肯定。

如今,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需求。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需要个性化教育。某种劳动课的固定形式和固定内容,不仅不能促进大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本质,反而可能使大学生厌恶简单的劳动。高校开设劳动课不利于劳动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创造力和人性的需求。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认为大学不应该开设劳动课。

回答肯定的问题

1.既然你认为目前高校的劳动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禁止还是改革?

唐::既然对方的联防朋友主张在高校设立劳动班,那么言下之意显然是高校没有劳动班,所以也就没有取缔劳动班的事情。此外,它不仅仅是一门劳动技能课,它能使人们崇尚劳动,乐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精神启蒙和震撼也可以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

李子怡:如果工人阶级能够被改革以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它当然可以被接受。但是,问题是劳动阶级的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化是不可避免的,不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比开设劳动课程更为合适。

2.既然建立劳动阶级的目的是先进的,逐步实行所产生的问题是否应该自我否定呢?

尚晨:目的不是判断手段好坏的唯一标准。目的只有一个,但手段可以分为高和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人阶级确实在推动全国生产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创新和创造是促进三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应有之义。

大学生在实验室、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弘扬工作精神。如果他们坚持学习一项技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是否有益?

李子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劳动课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但这种形式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现在是放弃这种过时的形式,进入劳动教育更高阶段的历史机遇。

3.目前提供劳工阶级的努力能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吗?如果没有,是否应该对课程进行更多投资?

尚晨:我们已经再次明确表示,中国人民需要劳动教育,但他们不需要“劳动阶级”教育。从根本上说,这不是一个“实力”问题,而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唐::当然不能满足,我也不会通过增加量来改变效果。好像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差,但原因可能是他不喜欢数学,也不掌握学习方法,所以给他更多的练习是没有用的。目前,劳动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开设劳动课,而在于贯穿职业教育、通识教育、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中的“为物而工作”、“为物而工作”和“为物而工作”的理念。

结论

劳动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们承认开设劳动课的初衷是好的,但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时代和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同的。

我们再一次澄清,首先,在这个阶段,高校提供劳动课程,削弱了高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历史作用。第二,简化劳动课不符合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对培养创新人才和智能人才没有积极意义。第三,在人工智能触手可及的今天,社会分工极其复杂,单一的劳动阶层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生活需求,在高校开设劳动阶层也不可行。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高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和民族复兴,必须遵循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在高校开设劳动课,这样可以在春风席卷全球之际高举劳动精神的旗帜,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探索创造性劳动的荒原。然而,以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课并不能代表劳动教育的全貌,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劳动课不利于创新人才和智能人才的培养。

在新的时代,劳动教育不是对牧歌的回顾,而是对数字社会的展望。新时期的劳动教育不是对体力劳动和特定技术的片面推广,而是对人的身体发展、精神充实和劳动幸福的全面肯定。在新的时代,劳动教育,尤其是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一两门劳动课程,而应该有新的探索和新的设计。

因此,无论从大学生发展、高校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都没有必要开设劳动课程。我们坚持认为大学不应该提供劳工课程!

中国科学新闻(2019-05-08第八版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