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科普

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2:51:09
...

在无影灯下,一双拯救了无数生命的手小心翼翼地举起了一个头骨,人体最精确、最复杂的部分出现在他们面前。

他坐在手术台前的凳子上,垂着手肘屏住呼吸,通过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他将手术刀牢牢地插入人类生活的中心...

他就是王中成,世界上唯一完成了一万多次开颅手术的医生。这个数字被外国同事误认为是一个额外的零。

作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中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领导中国神经外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在世界医学领域挺直了脊梁。

他在生命的禁区坚持了60多年,让无数的病人看到了生命的光芒...

在深渊中走钢丝

大脑是人类生活、思想和行动的中心。它有纵横交错的神经和血管,与人体的各种器官神秘相连,也是人体中最脆弱的地方。

勇气、能力、创新和仁慈是探索大脑未知领域不可或缺的。这些,王中成集于一身。

1985年,17岁的赵栓柱被送往医院。他的大脑里有一个直径约9厘米的巨大动脉瘤。这是自当时保存记录以来,在这个地方发现的最大的动脉瘤。更危险的是,它像气球一样充满了血,随时都有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赵栓柱去了王中成的手术台。

手术刚开始,病人的呼吸和血压就消失了。是一个破裂的肿瘤!颅内动脉瘤是埋在人脑中的“不合时宜的炸弹”。破裂和出血相当于引爆“炸弹”。根据国内外医学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放弃手术。

不救是有道理的,但王中成果断地决定:“马上开颅!”

头骨被打开,鲜血涌出。传统方法无法阻止这种大出血。王中成出人意料地把他的两根手指伸进了大脑。凭着他的经验和手的感觉,他准确地探查了破裂处并堵住了出血点。

五个半小时后,世界上最大的颅内动脉瘤被移除。病人慢慢恢复了呼吸,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

王中成后来回忆道:“那时,只要有机会,我就想试试。”

成功治疗了世界上最大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成功治疗了世界上最大的枕骨孔脑膜瘤,一次成功切除了脑干和脊髓中的10个多发性血管母细胞瘤...在医学的“吉尼斯纪录”中,王中成仍然保持着许多神经外科的世界纪录。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中成不断挑战威胁患者健康的疑虑、困难和严重病例,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闯入生命禁区。

人体脑干富含重要的神经核,被认为是医学领域的手术禁区。这里的“动刀”叫做“在深渊上走钢丝”。

王中成最早提出“脑干和脊髓可塑性”的观点。经过十多年的攻关,他逐渐突破了脑干肿瘤手术的禁区。

1995年,他在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发表了题为“250例脑干肿瘤”的学术报告,震惊了四位。到目前为止,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1200多例脑干肿瘤手术,手术数量多,死亡率低,保持了世界第一。

后来,王中成又提出了另一种“不治之症”——脊髓肿瘤。长期以来,该病治疗效果差,术后瘫痪多,且往往“治不了聋子加哑巴”,这在国内外几乎被忽视。

1995年春天,一位名叫樊勇的病人被送到江苏淮阴天坛医院。一个巨大的肿瘤,大约2.5厘米厚,22厘米长,生长在病人的脊髓,侵犯了9个椎体的空间。这严重地萎缩了这个本应活蹦乱跳的年轻人的全身肌肉。这个1.8米高的男人体重不到45公斤。

王中成在多年的医疗服务中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椎管内肿瘤,但他决定尝试一下。他查阅了大量数据,分析了许多以前的病例,并制定了一个仔细的手术计划。手术当天,他亲自进行了手术,并在手术台前战斗了10个小时,直到大肿瘤被完全切除。

两年后,当医院派出的审查小组来到淮阴时,他们看到了一个强壮的年轻人,他甚至能搬动一个油箱。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成功切除脊髓肿瘤的病例。病人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外国同事称这次行动是一次令人惊叹的“世纪之作”

现在,王中成领导的团队已经完成了1800多例髓内肿瘤手术,死亡率和致残率都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不懈的开拓和创新,王中成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一系列公认的世界性难题。2000年,他获得了“白求恩奖章”,这是中国卫生界的最高奖项。2001年,他被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授予最高荣誉勋章。2009年,他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获得了许多荣誉,但让他最自豪的是:“我们能完成所有能在国外完成的艰难手术,而且结果并不比国外差。对于不能在国外接受治疗或接受过手术但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的患者,我们仍然可以这样做,并且已经成功地做到了。”

病人的生命比医生的脸更重要。

人们常说“不亲近神仙的人不能当医生”。然而,王中成认为他不仅不聪明,而且比别人慢。

总结他的成功,他说:“我手术的死亡率很低,因为我首先考虑的是病人的安全。”

2003年2月,年近80岁的王中成指导学生张俊廷等人完成了世界上罕见的巨大颅底脑膜瘤手术。病人周先生在美国的一家州立医院做了手术。手术中,肿瘤大量出血,医生只切除了部分肿瘤。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周先生找到了王中成。

第二次开颅手术和基于他人不完全手术的第二次手术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为了病人的生命,王中成没有犹豫。

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他和他的学生完全切除了肿瘤。手术后,周先生神志清醒,四肢活动自如,手术前失明的右眼也恢复了视力。

得知这一消息后,给周先生判了“死刑”的美国医生惊讶地竖起了大拇指。

颅内手术非常危险。任何挑战自己的风险都可能毁掉一个人的声誉。然而,王中成选择了不断超越。为了病人的生命,他没有思想,从不退缩。

1997年6月,王中成接待了一位患有广泛脑水肿并濒临死亡的病人。虽然手术并不复杂,但患者可能随时因严重肾功能衰竭引起的其他并发症而死亡。

学生张俊廷担心病人会死在手术台上,败坏王中成的名声,建议他自己做手术。王中成理解学生们的想法,对张俊廷说:“病人的生命比我的脸更重要。”结果,手术成功了,病人转危为安。

王中成经常说:“作为一名医生,你必须随时为病人争取生命的希望。”他特别警告他的学生:“医生首先应该有医德。手术刀是为病人服务的工具。如果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借用手术刀,他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医生。”

有一次,一位老人找到了王中成的家,拿出一堆钱来求他救他患脑瘤的儿子。

王中成把钱推回到老人的怀里。老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除非你接受这笔钱,否则我不会站起来。”

望着老人恳求的眼神,王中成连忙说道,“好吧,我来拿钱。请快点起床。”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王中成脱下手术服,来到病房,从口袋里拿出一叠钞票,还给老人。老人说:“你救了我儿子的命,却不想要任何钱。我一生都很不安!”

王中成笑着说:“老哥哥,我已经收到你的钱了,你放心,到时候我会灰心的。”

“中国第一次手术”和“世界第一次手术”相继由王中成成功完成。人们说王中成的临床技术已经成熟。然而,它是通过牺牲和艰苦的努力买来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神经外科落后国际先进水平近30年。为了打破西方的*,掌握先进的“脑血管造影”技术,王中成已经暴露在辐射下无数次,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做实验。

“当时,他做了脑血管穿刺的x光检查,他接受的辐射剂量相当于做胸透医生几个月的总和。”王中成最早的弟子罗·回忆道:“由于多次受到过量辐射,他的白细胞减少到2000多个,仅为正常人的一半,而且从未恢复。”

脱发、牙龈出血、体质大大削弱、数次肺炎,还有两次险些丧命...王中成说:“我知道这有多有害,但是为了成功,我们必须放弃。”

坚持豁出去带来了收获。他在7年中积累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专著。这部里程碑式的专著使中国神经外科的诊断水平跨越了30年。

习惯了生与死的王中成,非常重视每个病人的生命,却不太关心自己的生死。

有一次,王中成给一位危重病人做了手术。从早上7: 30到第二天11: 30,手术持续了27个小时。为了减少他上厕所的次数,七十岁的人不吃不喝。

手术结束时,他累得站不起来,双脚肿得像馒头,双腿充血,就像穿着一双“紫色袜子”。

手术后,王中成一个月都没有康复。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张亚平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几年里,王中成每周都要做4到8次困难的手术。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双下肢静脉曲张,由于常年的密集和长期手术,接受了腰椎手术。

2002年,王中成放下手术刀,停止亲自操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有在各方面条件最好、最合适的医生才能进入手术台,不能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

他愿意终生发展神经外科。

虽然他是世界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但王中成的工资不高,生活也很简朴。他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办公室工作了很多年,但他很满意。

但是当有人问他对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速度和成就是否满意时,他的回答很简单:“不满意。”

他说:“神经外科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我们面前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即使所谓的问题得到解决,仍有改进和发展的余地。”

上世纪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出现之初,国内神经外科界对这一先进技术知之甚少,王中成敏锐地将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仅仅六个月后,他用这种技术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脑血管吻合术。

手术做得很漂亮。病人的手术部位很深,通道很窄。在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王中成用针夹夹住一根细如发丝的缝合针,然后用很小的动作在一根薄如蝉翼的血管壁上打针。每次注射需要一个小时,即使是轻微的手颤抖也会导致病人死亡或残疾。

该手术为显微外科在中国的普及奠定了基础。然而,为了推广显微手术,王中成得罪了许多不愿改变裸眼手术的老同事和朋友。

时至今日,谈到这段往事,罗仍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总是看得比别人远,有创新的勇气

目前,在天坛公园附近的北京天坛医院,各种口音的患者及其家属每天都在忙碌着。这所医院在王中成付出了无数努力,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神经外科诊所、研究和教学中心。

然而,天坛医院远远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需求。为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好消息,王中成致力于在全国建立更多的神经外科基地。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留下了他的教学和技术指导。在他的领导下,天坛医院在全国建立了22个技术合作单位。

1996年7月,贵阳脑科医院正式开业。王中成应邀给一个7岁的孩子做讲座和手术。

然而,当时贵阳市遭遇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医院被淹没了一米多深。由于洪水和停电,计划的运行无法进行。王中成坚持说:“一个7岁的孩子不能再拖了。即使发电也需要手术。”

一句话给孩子们带来希望。王中成在近7小时内成功完成了医院的第一次手术。后来,他甚至不吃米饭,给150多名当地医生讲课。

王中成非常清楚,要想保持中国在世界神经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仅靠一两位著名专家是做不到的。必须培养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接班人。

他亲自培训了7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全国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近一半是由王中成领导的神经外科团队培训的。

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我希望你拿起手术刀,把‘中国’这个词列入世界顶尖神经外科学者名单。”

血管内栓塞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兴国际学科。起初,这一课题在中国被忽视,进口栓塞材料价格昂贵。针对这一困难,王中成成立了任务小组,将任务交给了吴中学的学生。

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吴中学不负众望,成功开发了多种国产栓塞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吴中学在临床广泛应用后,减轻了许多病人的痛苦。

吴中学感慨地说:“王老师比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面对成功和荣誉,他把我推到了前面,又把我甩在了后面。”

在今年2月因病住院之前,王中成一直保持着每天9点钟上班,下午4点钟下班的习惯。虽然他不再拿着手术刀,但他仍然关注神经外科发展的前沿,参与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断,并亲自带领许多研究生。

多年来,他一直担心建设一所现代化的、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建设一个全国性的神经外科研究平台,以及开办一所专门培训神经外科医生的医学院。

他说:“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太复杂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仍然很少,学习没有止境。我希望快点,做更多有用的工作。”

没有恐惧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只有对灵魂真诚。这位87岁的老人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并信守承诺:“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神经外科,为病人做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