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如何跑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时间差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3:21:12
...

1981年,浙江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这几乎是当时全国“第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该研究所经历了起起落落。1985年至1995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为“低谷期”。20世纪90年代,它甚至面临更名的危机。该研究所的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直到2010年,人工智能随着大数据和其他技术的应用而变得流行,这个研究所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吴菲是该研究所的现任主任,也是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要教师。经过人工智能从冷到热的过程,吴菲的新思考是:如何在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吴菲做了这样的统计: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分为14个学科,92个专业,506个专业。在506个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涉及“智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纯粹看智力这个词,与智力相关的专业占所有专业的0.8%。”

吴菲还指出,根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奖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全国有111个一级学科,没有智能科学。

这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许多教师的遗憾。幸运的是,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超子将这一问题纳入了教育部近期的工作重点:“下一步将是进一步展示人工智能的内涵,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流学科建设,并提出尽快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招生指标的计划,以科学、合理、稳定、有序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虽然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它实际上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如计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人工智能的核心学科分散在许多学科中。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总结这些“核心”,并在专业设置中具有针对性。它要么是*学术、跨学科的,要么是面向行业的。”吴菲说。

人工智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然而,高校培养人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导致了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不匹配。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赢得了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时间差。

4月2日,教育部发布了《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要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物理、生物、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游政说:“学校最重要的是为未来人工智能所需的人才打好基础。所以学校做了两件事:一是教师之间的专业交叉。学校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交叉学科和交叉学位的政策。在一系列关于科学研究和教师兼职的文件形成之后,教师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二是加强医学工作者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建立脑与智能实验室,希望从脑的研究中找到一些机制上的突破。”

尤铮认为,未来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高校应该把重点放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要用到的知识上,而不是简单地将相对成熟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在未来的竞争中,高校中的人工智能可能更负责任."你郑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吴说,在人工智能领域,高校肩负着科研和人才培养两项重要任务。“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涉及跨学科问题。研究生培养是人工智能学科的重要起点。他们是支持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看来,按照过去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这样一个多学科的环境中培养人才是不够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变技术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李建东的观点,首先,学生应该接受适应各种新知识的训练。其次,应该训练学生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学到的知识可能在几年内完全改变。因此,人才的培养应以能力为第一要务,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多学科环境的变化,培养构建知识的能力,培养改变世界的能力。”

北京,6月12日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叶雨婷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6月13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