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积极参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23:27:48
...

翻开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地图,一个个世界*的“科学谜题”正在汇集。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设备、软X射线*电子激光用户设备、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项目……在这些“高大商”名称背后,凸显了上海推进科技发展的决心和步骤。

去年2月,上海张江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张江国家科学中心”)获准建设。一年后的今天,依靠先进的大型科学基础设施,它已经聚集了世界上高端的创新资源,并正在接近成为世界一流实验室之一的目标。

基于全局布局

2014年5月,*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提出,上海应率先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应该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为此,上海市委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专项领导小组,并成立了2+X专项推进小组,以充分发挥全市的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开贤表示,要加强上海进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做好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实现优势融合和资源汇聚。

陈开贤特别强调,基础研究应得到必要的重视,“上海必须有文化自信,从跑步者转变为领导者,拥有自己原创的领先事物,拥有创新的文化和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褚俊浩认为,科研中心的主战场应该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各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海已经有了像上海光源这样的高端研发中心。“上海将继续建设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产业等高端研发中心,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

围绕这一目标,上海全力以赴规划布局,酝酿已久的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也提上了日程。

“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领域的创新,也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制度创新。”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之初,上海市委、市*和科技界就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接下来的规划布局都是围绕着开辟渠道、定位支点、绘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蓝图展开的。

在最终的发展路线图中,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体系。

“根据科研中心建设的要求,必须改变许多制度和机制,包括传统的科研管理制度。”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所长丁奎玲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观点。

承担了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张江科技城正是通过顶层设计后的顶层设计脱颖而出。

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筹建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团队,发挥了主力军的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积极发挥综合学科优势和创新人才优势,率先积极规划参与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一年来,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设备、软X射线*电子激光用户设备等*科学仪器,以及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项目,实现了立项和同年开工的目标。副总理刘延东称赞他们为“上海速度”

到目前为止,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的创新网络,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连接起来,日益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源头”。在这里,创新不断汇聚,发动机全速发挥其动力。

打造“鸟巢”吸引凤凰,促进创新

据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傅国庆介绍,张江国家实验室规划的主要框架是:1+n。“1”是指一大群科学设施,“n”是指几个研究方向,包括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与技术、类大脑智能、纳米技术、计算科学等。

现在,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已经启动了多学科的蓝图,在各条战线上搭建“鸟巢”,带来“凤凰”,实现基础科学的突破,引领未来的技术发展。

科学仪器的名称,中国科学院进行的科学研究和建设,听起来“高不可攀”,但越来越清晰的“科学数字”令人着迷:

上海超短超强激光实验中心(SULF)旨在开发世界领先的10PW超短超强激光发电技术,并有望在未来更安全地治疗癌症。

“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穿过一个近300米长的加速器隧道,最终产生一个X射线*电子激光器,科学家称之为“第四代光源”,从而大大改进了目前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

其姊妹项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线站项目共同构成了中国新一代大规模共享x光用户设备,可对活细胞进行三维全息成像。

上海吴颖研究所加快上海光源二期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光束线站和实验辅助系统,拓展了光源性能,大大提高了上海光源的整体实验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推动了我国基于同步辐射的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市分行行长助理、科技合作部部长唐铮表示,中国科学院将整合研究所优势,重点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探索。

未来几年,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将与上海光源和软X射线*电子激光器共同构成张江的“超级光源”。随着科学仪器的逐步建成,张江有望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科学设施最大的聚集地之一。

与主要国际机构平起平坐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科学院一如既往地走在前面,走在前面。

中国科学院上海科学院针对国家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提出建设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级研究所围绕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行业、科研的合作联系,着力推进以绿色、低碳、高效、健康发展为核心的复合能源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正在研究和规划SKA(平方公里阵列)亚洲科学中心。

作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之一,上海微技术产业研究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以建设一条8英寸的“超越摩尔”研发线为起点,搭建重大项目和创新功能的平台。

同时,上海分行充分发挥跨研究所项目组织经验,规划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积极争取将硬X射线*电子激光装置纳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

研究部署同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联合组织的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络项目,以及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牵头与江苏合作建设低碳高效燃气轮机实验设施;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领导的上海脑智工程,通过开放系统设计聚集了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团队和人才,实现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叉,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搭建了战略平台。

该项目的目标不仅是实现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而且要培养一批在脑科学、脑成像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先研究机构。”张旭说道。

上海市委书记柳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各研究所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