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与北京高校学生代表座谈共话航天梦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宗)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前夕,航天员刘旺、王亚萍、邓庆明22日进入大学校园,与北大、清华、北航等6所大学的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探讨新时代,共享航天梦想。
“宇航员一次又一次飞行的荣耀和骄傲在很久以前就在我心中播下了太空梦的种子。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大四学生李说,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对以为首的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深感震惊。获得特别奖学金的学生决定放弃研究生院,投身于祖国航天事业的火热实践。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成功驾驶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了首次人工交会对接,使中国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博士袁对此深感遗憾。
“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国际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袁一直致力于真空微重力环境下电阻丝加热熔融成形技术的研究,郑重承诺要以航天员组为榜样,在未来的科研中勇往直前,勇于拼搏。
在过去的20年里,邓庆明已经错过了三次飞行,目前是现役宇航员中唯一没有执行飞行任务的人。然而,他一开始并没有改变主意,坚持训练,并且总是准备接受选拔,为国家而战。
“伟大的成就使人们记住,他们背后的英雄和精神也值得赞扬和继承。”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徐光通表示,作为一名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他应该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包容创新的科研态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释放青春的梦想。
"一个人梦想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他的脚步会到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的国防生李昌强说,他应该向宇航员学习,并时刻准备为自己的使命、荣誉和祖国而战。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钱进被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萍的成长深深打动,她从一个农村孩子成为了一名太空宇航员。他说:“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的重任,把新时期青年的责任记录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年轮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刘光辉从三名宇航员的讲述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他是“月宫365”实验中两组志愿者小组的组长,并完成了一项为期200天的封闭实验。他说:“我们应该向宇航员学习,在太空研究领域发奋图强,勇往直前,取得一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