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涉及几千万人的高校、公立医院事业编改革怎么改

科普小知识2022-02-15 02:24:30
...

在机构中,是否有机构对员工的工资、职称和社会保障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家正在深化公共机构改革。未来公共机构的建立会发生什么变化,对员工会产生什么影响?不知道这些关键内容是不是丢失了!

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

据统计,截至2014年,中国共有机构111万个,人员3153万人。其中,教育、卫生和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占总数的3/4,教育系统人员约占一半。

职业准备

事业单位是指各类事业单位使用的人员编制。资金由国家公用事业支付。与行政编制相比,企业编制用途广泛,总量不断增长,支出形式多样,并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强烈制约。

机构有多重要?

对事业单位来说,编制是岗位编制、收支核定和财政补贴的基础。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种类型: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其中,全额拨款、差额拨款是全部或部分财政负担的“一把手费”。

在公共机构的“双轨就业制度”中,普遍存在同工同酬的现象。

与事业单位的员工相比,编外员工的收入差距一方面难以享受到事业单位员工的全部福利待遇,如停薪留职、职称评定等,而且没有平等的机会。

编外人员

根据专家分析,机构对在公共机构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但数量非常有限,甚至成为一些机构的稀缺资源,尤其是在大学和医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单位编外人员多的占一半,而编外人员少的也可能占20%到30%。”

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国务院卫生计生委主任梁万年指出,在公立医院层面,医务人员具有内外部双重身份。

《2015年国家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显示,39,400人受雇于国家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其中,26,100份目前正在汇编,13,300份尚未汇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提出解决编外人员问题的政策思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曾明真表示,将建立和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继续扩大就业制度的实施范围,研究提出解决编外用工问题的政策思路,研究制定高校和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据数据显示,我国事业单位约有800万人员是医院工作人员,而高校工作人员的比例也相对较大。如果大学和公立医院的机构改革启动,将有数千万人参与其中。

北京:未纳入机构管理的大学和公立医院

大学和公立医院不纳入机构管理已不是第一次了。2015年5月,北京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事业单位管理机构改革分类推进的意见》,明确提出现有高校和公立医院应逐步创造条件,保留机构性质,探索不纳入机构管理。

据了解,目前,北京的高校普遍对编外人员采用“备案制”。也就是说,如果一所大学有800名教职员工和500名非教职员工,它需要申报1300个教职员工职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财务预算。

教师:城乡编制标准有望统一

今年1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教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统一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人员编制标准,推进地方城乡中小学统一人员编制标准的实施,采取生师比和班主任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中小学人员编制。

医务人员:努力实现同岗同酬

根据全国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医务人员有两种身份,一种在机构内,另一种在机构外。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机构内外的人员,有必要研究如何在当地机构编制总量范围内审批公立医院的机构编制总量,并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度。

除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执行现有的工作人员和非工作人员待遇政策外,还应努力在其他方面实现相同的职位、工资和待遇,如晋升职称、工资水平和学术地位。

2017年1月2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适当提高低年资医生的薪酬水平,统筹内外部人员的薪酬待遇,推进公立医院内外部人员的薪酬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