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西南交通大学:培养大师风范的一流建设者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08:34:15
...

我们的记者蔡

5月2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海底隧道最后一个接头的吊装完成标志着整个5664米长的海底隧道的完工。“变天险为通途”的理想很快就会成为现实。

“世界最高”的背后是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秦顺泉在内的众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对于桥梁,秦顺泉有一个最简单的观点:做一座桥梁就像做一个人,有很大的责任,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他终生受益于大学教育,从未忘记母校西南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要求”的教诲。

“这所学校

很多人才已经出来了。"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9名院士中有8名来自西南交通大学。*同志对这所学校评价很高:“这所学校培养了许多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局,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在121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0多万名骨干人才、3名“两弹一星”英雄、24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59名海内外院士。如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创始人朱克真、世界预应力混凝土大师林同炎、黄万里等。

仅以西南交通大学办学过程中的峨眉时期为例。1964年,根据**建设“三线”的精神,学校迁至四川。在峨眉山脚下,培养了中国科学院翟万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树深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荣军院士于海年院士、第一位获得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交通工程奖章的中国王院士等六位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王、刘培硕、、徐红毅、高、蒋、、孙树理、、杨秀仁、,是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办学传统的结晶。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轨道交通工程专家、1981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翟万明,没有出国留学一天,而是在国内外率先创立了“车轨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开辟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的新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六次提速,解决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问题。"自从峨嵋派诞生和成长以来,我就喜欢上了这所学校."他在接受院士聘书后说。

英语人才的“双严”传统教育

20世纪上半叶,罗、吴镜湖、李、黄寿恒、顾等五位教授来到西南交通大学任教。在他们高尚品德的鼓舞下,学校聚集了一批优秀教师、著名教师和大师,如茅以升、阎、林炳贤、范志伦、罗鹤和。以“五老”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开创了西南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要求”的“双严”传统。

在“双严”传统的指引下,西南交通大学一贯重视学风和考试。在旧唐朝,学生因不及格被开除,这被称为“光荣开除”,而那些因作弊和其他原因被开除的学生是“不光荣开除”,不能再进学校。

只有高水平、严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班的线性代数、拓扑学等课程的老师郭克展教授翻译了外语教材,刻制蜡版,用油印机印成讲义给学生,使山野的年轻人能够获得该学科的一流知识。

扎实的基础、勤奋严谨、勇于创新是西南交通大学的特色。从中国第一个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到中国第一辆新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从青藏铁路到大瑶山隧道,全国多个重点工程的建设都凝聚了交通大学人员的智慧和心血。青藏铁路建设项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项目,其中70%的技术人员来自交通大学校友。

“培养具有大师风范、大师风范和大师品格的一流建设者,是西南交通大学始终坚持的情怀和追求。”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红表示,交通大学人将坚持“追求卓越、自我完善”的精神。

《中国科学报》(第8版,2017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