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合作中搭建育人桥梁
■本报记者、见习记者、通讯员卢东光、王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每年新学期的开始都代表着一种收获,因为在这个时候,宁静的校园将永远欢迎一批朝气蓬勃的“新芽”。大连理工大学也不例外。然而,今年,79岁的大连理工大学“孟新”将体验大四和大四姐妹从未体验过的大学生生活。他们是大连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中白联合学院)的第一批新生。
中白联合学院是中国和白俄罗斯建立的第一所国际合作办学机构。这也是大连理工大学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又一发展。
找准定位引领高等教育“大趋势”
对于2017年金秋时节的大连理工大学来说,好消息不仅仅是有李联合学院。事实上,在学院成立不到十天之后,今年刚刚成立的大连理工大学莱斯特国际学院也举行了自己的开学典礼。
在开幕式上,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说:“大连理工大学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局中规划了新的教育方向,展示了教育的新成就,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这句话表达了大学面对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更加开放的国际发展的决心。
据悉,到目前为止,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建立了三个国际合作教育机构:中国-日本、中国-英国和中国-白俄罗斯。其中,大连理工大学与日本黎明大学于2013年联合成立的黎明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研究所是该校第一所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也是中日两国唯一一所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机构。
“中日合作办学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探索大学开放的过程。”回顾学院的创建过程,主要负责外事工作的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宁桂玲深受感动。“面对两国教育*和学校教学*的差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地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并在两国教育文化的对接中找到了双方都能达成的共识。”
作为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学院院长、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罗钟·宣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与黎明大学建立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规范和框架。我们为此努力了三年半。”没有必要提及困难,但幸运的是,这些困难没有白费。
“学生们从大三开始就由中国和日本的两位老师指导。为了保证课程体系、教材和国际标准的对接,一半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黎明大学教师授课。近年来,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从学院成立之初参加校级比赛到现在每年参加国际级比赛,学生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罗钟·赫说。
开放学校不仅意味着“走出去”
在建立联合办学机构的同时,大连理工大学还主动与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8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此同时,已经建立了150多个校际海外交流项目。每年,大约有1500名学生走出校园,体验不同的学习经历。
然而,“走出去”能否满足当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在演讲中给出了这个答案。
“真正的国际化不仅仅是走出去,还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同时,要积极吸引海外优秀学生到学校和同学中学习。”他说。
不久前,东京工业大学的一群日本学生来到大连理工大学,与材料工程专业的日语精读班学生一起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综合实验。这所著名的外国大学的学生已经连续三年来这里进行实验。该专业负责人赵洁表示,该实验涵盖了实验教学的各种要求。然而,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及实验教师的系统指导和实验室的优越条件和规模,都成为吸引东京工业大学学生来此的“亮点”。
当然,不仅仅是硬件条件促使这些外国学生穿越海洋来工作。
据了解,该校机械工程学院的日语强化班成立于30年前。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一批在日本长期学习和工作的专业教师来到了这里。正是他们与日本大学保持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学校一直在强化办学理念,构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郭东明表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开始探索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开放的”国际化办学新模式。现在,这样的探索正在这个校园里全面展开。
李涛不会说话,许多学生最终受益。
作为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副主任,王珏多年来参加了许多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其中最令王珏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纽约模拟联合国项目。
“自2007年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纽约模拟联合国项目,现在已经是第11年了。”她说他们已经获得了该项目三个类别的所有最高奖项。
在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中,一个名叫约翰·杨的学生给王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正是凭借他的国际交流经验和技能,约翰·杨在完成博士学位后成功地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学位的机会。当被问及参加模拟联合国项目的结果时,约翰·扬感动王宇说:“他说,这些丰富多彩的国际舞台和出国留学交流的机会给他带来了许多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表面的,但它们可以被不断地内化,让他能够赶上并规划他在更长远的未来生活的整体发展。”
在大连理工大学,仍然有许多像约翰·杨这样的学生受益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依托国际班级和国际院校,先后建立了6个国家科技创新和智力引进基地,积极开拓国际渠道,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项目”、“创新人才项目”等各类学生交流项目。在国立大学中,批准率是最高的。
关于学校未来的国际化,郭东明表示:“我们要从教育开放和学生开放两个方面,全面开放中外大学的互访和学校交流渠道。通过培训项目的交流和教学语言的交流,相当数量的知名外国大学生和我们的学生可以在学校课堂上相互学习和交流,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
为此,他们一直在努力工作。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7-11-14)
上一篇:“未来商店”将带来怎样的未来
下一篇:什么是一条大河过沈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