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周其林院士:创新研究应是博士后制度核心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0:43:39
...

周其林院士:创新研究应是博士后制度核心

周齐林

■我们的记者王梓霏

“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许多原创研究成果都是由博士后研究人员贡献的。然而,我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很少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周齐林一直倡导博士后制度改革。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截至2014年12月,进入该国的博士后总数超过130,000人,每年约有10,000名博士后注册。

然而,我国博士后研究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科研主力军的要求,大多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研究数量还不到发达国家同类机构的1/10。

周齐林说,近年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达国家投入巨资吸引各国医生从事博士后研究。

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不仅我们不能招聘高水平的博士后,而且我们很少看到具有创新研究成果的博士后。周齐林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博士后待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不吸引高水平的医生,大量人才流失到国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影响了博士后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国际公认的博士后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和基金会提供的资金。博士后和合作导师在*宽松的氛围中开展创新研究,管理制度灵活方便。

但是,在我国,由于定位不明确,博士后学生被视为比博士学位更高的学位,这需要博士后证书才能出站,同时也被管理为在职人员,这需要有户口和人事关系。

也正是基于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单位在博士后工作站和流动站的建立和评价、博士后的出入境审批、成果评价、技术岗位资格评价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在各种要求下,博士后研究人员无法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更不用说进行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了。"创新研究应该是博士后制度的核心."周齐林说。

在我国,每年毕业的优秀博士生都出国做博士后。留在中国的人数不仅少,而且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受到严重限制。目前的情况是“博士后是世界原创性创新研究的主力军,而中国主要依靠研究生进行科研。起点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周齐林表示,如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博士后制度,将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基于此,周齐林提出必须淡化博士后教育功能,强化创新功能。这包括废除国家博士后委员会及其所有博士后工作站和移动站。国家不再统一颁发“博士后证书”,不再评定成果、专业技术资格等。

此外,在周齐林看来,设立一个特别博士后基金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最好的医生才能留在国内,让他们安心地进行创新研究。”周齐林说。

德国的洪堡基金会是专门为博士后研究设立的奖学金。它每年向500名外国博士后学者提供奖学金,支持他们在德国从事6至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工作。

周齐林表示,中国博士后基金的设立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基金的年度补贴规模可以从每年2万元逐步增加到10万元。所有医生都可以向国家博士后基金委员会申请资助,在国内任何科研机构开展研究。

博士后基金委员会审查申请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申请是否有创新性周齐林表示,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可以由科研单位在合同制下作为科研助理来管理。

中国科学新闻(2015-03-26,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