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
阅读学校推荐的10本名著并通过考试,你可以获得两个学分——这是西南大学实施的一项新规定。这项规定一经颁布,就引起了校园师生之间的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是少数。
西南大学颁布的《西南大学本科生阅读名著考试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学校组织专家推荐120种阅读书目,分为文学、哲学、历史、美学、艺术、伦理、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科学、传记等11大类。阅读包括精读和泛读。
精读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之外的每一个主要类别中选择1-2本书(种),在这种方法推荐的书中总共选择10本书(种)。每读一本书(种),要求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或论文,或创作1500字以上的文学作品,并参加精读书籍的毕业考试。考试时间安排在学生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校组织试题,制作试卷,并检查试卷。各学院(系)负责考生组织、考场安排和监考。毕业考试将实行有限的开卷笔试。通过毕业考试的人可以获得两个经典阅读通识教育学分。
泛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在本办法推荐的专业领域之外至少阅读了30本书。每读完一本书,他们需要写不少于1500字的阅读笔记或论文,或者创作1500字以上的文学作品。经所在学院(系)和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可申请并获得学校颁发的“西南大学名著阅读高级证书”。
西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林平向记者解释了新规的初衷:早在2003年,学校就通过专家评选为本科生提供了130本必修书,但当时由于缺乏辅助和监督机制,很多学生对此并不重视。名著阅读奖励政策的出台,将名著阅读与学生课程教学考核直接挂钩,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营造“好的阅读”氛围。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大洪参与了西南大学本科推荐人选的评选。他说:“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描述水平还是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阅读经典是一种积极而深刻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帮助,帮助每个人接触经典,提高他们在经典渗透中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如果一些学生反对这种做法,你应该首先问自己:你在4年内能读多少本书?你能读多少经典书籍?另外,你什么时候读完书,什么时候参加考试,你可以得到两个学分,为什么不呢?"
新规定一经颁布,立即在校园内引起了许多争议。许多学生同意这一点。根据批量在线申请,截至目前,西南大学9000多名新生中,已有7000多名申请经典。
也有许多反对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大一新生杜说:“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主流,整个社会都处于浮躁状态。这所学校的初衷是提高学生的素养,学会深读慢读。殊不知,学校采取信用评估,本身就是功利行为,许多学生只是敷衍了事地要求信用。"
文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楚王认为,经典作为精神食粮的作用应该是积极的,这样读者就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不应该被用作增加学分的方式。鼓励学生以这种方式读书只会在某种程度上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容易对经典作品感到厌倦。
许多教师也肯定了学校引入这一规定的意义,但对其效果表示担忧。西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罗鹏表示:“学校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种自发的内在需求,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营利工具。”
西南大学教育系的本科教学秘书胡蓉说:“学生应该多读书,不管他们是否获得学分,他们应该在大学阶段多读书。这是他们的工作。事实上,在这份文件发布之前,我们教育部门的每个辅导员都有阅读名著的具体要求,然后通过写读书笔记和举行小组讨论,我们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他认为学校推荐的书目是可以的,这样学生可以更具体地阅读,但是增加学分有点奇怪。
教师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要让大学生爱上阅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发现尽管许多学生已经报名在线阅读,但相当多的学生不记得他们选择了哪本书,甚至承认他们没有找到相应的书来阅读。